新浪财经

银行应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隔离理财业务风险

2011年07月23日 03: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林小川

   近三四年中,由于资产池类理财产品,采取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运作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

   一方面这类产品信息高度不透明,导致外界对其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较为担忧,但另一方面,作为利益的相关方银行对此却感到委屈,认为理财产品在提高客户收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究竟该如何看待资产池类理财产品?为此我们采访摩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严骏伟,他曾在浦发银行担任过资金部总经理,在民生银行担任金融市场部总裁职位,在银行财富管理领域经验颇丰。

   他认为,资产池运作是资产管理的一种模式,不能简单定义为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如何管理。目前商业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息高度不透明,因此健全这个“小孩”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披露标准。

   “在技术上,这个没有难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银行现在对资产池披露不充分,是因为没有人要求它这样做。”他认为。

   严骏伟同时建议,应成立银行系的资产管理公司,将理财业务专门独立出来,从而隔离风险。

   “多对多”风险

   《21世纪》:资产池运作模式与此前理财模式到底有什么区别?

   严骏伟:以前是先确定理财产品的一些基本要素,再去募集资金,也就是先有投资标的,比如一个融资类项目需要十个亿,收益率多少,风险如何把控,期限如何确定,这些基本要素确定以后,就开始走内部审批流程,再报备或报批监管部门,监管部门认可后,就可以发行理财产品募集十个亿,它是一一对应的。

   而资产池就是先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再去投资相应标的,当然在发行产品的时候,也会在产品说明书里对产品要素作出一些简单的描述,大致投向什么资产,如信贷资产、票据、债券、同业存放等。它是一种类似基金化管理的模式。

   《21世纪》:资产池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对其质疑的声音很大,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银行理财资产池运作模式?

   严骏伟:资产池是一种投资组合管理常用的模式,不能简单定义为好不好。现在外界对其质疑的问题是,一些银行在资产池的运作过程中,将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集合后,投资配置了多种资产,进行集合运作。

   由于在信息披露中不能实现一一对应,单个理财产品无法实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换句话说,你到底是投的什么,期限是多长,风险动态情况怎么样,然后产品收益到底是怎么确定,成本是怎么核算,很多银行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核算体系和办法。因此监管对此也比较担心。

   银行应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隔离理财业务风险

   另外,由于资产池运作是近两年才刚刚流行,银行在操作中如果把握不当,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融资类的产品,信用风险的防范,银行对此要高度关注。

   《21世纪》:确实不少资产池的理财产品是靠循环销售来完成流动性支持,市场对它的流动性风险比较担心,甚至有人担心会出现“庞氏骗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目前银行对此是怎么进行流动性管理的?

   严骏伟:流动性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管理。一般银行会设一个大额赎回限制机制,比如说一个一百亿的资产池,对于T+0产品,一般会设定一个大额赎回限制,例如每天最多只能赎回五个亿,超过五个亿流动性就可能出现问题。但这个是先到先赎回,达到5个亿了,客户就只能到明天再去赎回。这个机制对银行看似合理,对客户来说有点不太合理。

   另外,就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一样的,理财产品手上应该也配置高流动性的资产作为备用,如果一百亿的资产池,应该至少有三十个亿的高流动性资产放在那里,即现金、同业存款、短期票据等可以随时变现,你如果都做满的话,风险就很大了。现在一般银行在资产配置上都会这样做。

   谈到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理财资产池如果规模小的话,压力可能会大一些。例如资产池六十个亿,一期一期发,比如说7月份发了十个亿,到了8月份仅发了六个亿,差四个亿它就会暴露出流动性风险,一般银行如果池子大一点就没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继续通过发行其他的产品来支持流动性,而小的银行或者小的资产池就容易出现问题。

   亟须加强信息披露

   《21世纪》:现在对资金池一类产品,客户不明白它到底投了什么资产,资产的期限如何,银行给的预期收益率是如何定价。因此一些人认为问题比较大,一些人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你如何看待?

   严骏伟: 现在一个客观问题是,资产池运作规模越来越大,没法一下子叫停。小孩已经生出来了,可能就是体格不健全,所以外界要慢慢让它健全,健全的关键就是要提高信息披露,就像现在企业发行短融,中票、企业债券,他们的信息披露相对规范充分,像上市公司一旦有重大事项就要对外披露。

   所以银行要规范操作,必须要对信息充分披露,每天披露最好,每天披露不了,每十天,每半个月你都要披露一下。

   此外,在银行资产池的投资运作上需要规范。同类资产的资产池,还是不同类资产的资产池,就是两种做法。现在多对多的运作模式风险就比较大。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把同样类型的资产,但可能期限不同,放在一块,可能相对要好一些。

   《21世纪》:对银行而言,现在对资产池进行信息披露有难度吗?

   严骏伟:这个没有难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银行现在对资产池披露不充分,是因为没有人要求它这样做。

   《21世纪》:银行现在参与了资产管理,其管理能力对客户的收益会产生影响,并且我们看到银行在满足客户的收益后,也会分享一定的收益,这带来一个问题,万一出问题了, 银行是否该负责?现在银行与客户到底是什么关系?

   严骏伟: 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现在有点四不像,比较模糊。尽管投资有风险,买者自付,但是老百姓有时候还是把理财当存款。雷曼兄弟破产时,好多老百姓通过银行买了雷曼兄弟的债券,最后都血本无归了,即使在香港法制这么健全的地区,银行最后还得兜底,担负销售不当之责。

   现在外界都看到了银行理财各种乱象,但是没看到本质。我认为问题的本质就是银行在透支了它的信用。所以我建议要专门成立银行系的资产管理公司,将理财业务专门独立出来。目前保险公司、券商都建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也应如此。

   《21世纪》:如果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帮助?

   严骏伟:如果成立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那么银行和客户的关系就很明确,就是代销关系,在充分披露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第二,如果出了问题,由这家资产管理公司来承担最终的责任,这样风险就与银行体系隔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