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有去无回

2011年07月23日 11:15 来源:中国经营报

  俞天任

  生产据点是人家的,如果在政治上认识清楚了转移生产据点的恶果,还能不能纠正过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有趣——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转移生产据点是一条不归路,一个东西一旦出了国就回不去了。

  我的一位朋友就职于一家大型建筑公司,这家公司的特长是建造港湾、港口和桥梁等和水有关系的工程,除了日本国内的这种工程之外,日本政府的对外经济援助里面也经常包括这种基本建设项目,因此那位朋友常年出差在外,到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做这种工程。

  一次我问候他说:“中东那地方可不太安宁,要多注意安全。”

  谁知道朋友的回答是:“这次的地方安全,是在美国。”

  “在美国干嘛?难不成你们连美国的基本建设工程都承包得到?”

  “帮美国人造桥。”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帮美国人造桥?美国人可是斜拉桥的老祖宗,100年前,人家在别人还只会用石头砌桥的时候就已经用钢缆拉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桥。纽约的布鲁克林桥、旧金山的金门桥,哪一座不是经典,日本人怎么能承包到美国的桥梁工程?我并不是看不起日本的桥梁建筑技术,日本的桥梁建筑技术很好,但怎么也不可能超过美国啊。加上日本高昂的造价,因此日本建筑公司在美国建筑市场不应该有竞争力啊。

  朋友的解释让我开了眼界。

  美国确实是钢索桥的鼻祖,但是美国人在旧金山金门桥落成以后已经有好几十年没建过桥了。虽然桥梁建筑的理论大家都知道,所建造的桥梁的资料也都在,但已经没有实际干过的人了。因此,再建桥时桥梁建设的老祖宗只能请别人来干了,而日本人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在竞标时占有了优势。

  制造业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可能相对简单,而原来是“有”的东西,变成了“无”以后再想恢复就难了。特别是在一个产业全部消失的时候,重建这个产业所要求的投入会让人望而却步。一样的道理,某产业一旦“走”出了国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资本流向了其他的领域,原来生产这些产品的厂房和设备随着产品的消失而被挪为他用或者废弃,有经验的生产工人们也全都各谋出路。恢复生产的难度和新开发一个产品的难度本就相差不大,但在开发新产品时有一种对未知利润的向往作为动力,而恢复生产时是知道利润率的,所以一般一个行业一旦消失就再也重现不了了。

  现在日本国内消失或者濒于消失的产业还真不少。中档以下的服装、箱包这些劳动密集产业自不用说,连日用陶瓷这些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几乎不存在了。而且这几年的生产转移和前几年又有了很大的不同,转移的并不只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产品,不少劳动密集度并不高的产品也在转移之列,甚至在不少情况下为了海外转移而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之后再往海外转移。因为海外工人肯定不如日本工人技术成熟,为了减少海外生产和国内生产的质量差异,所以尽量在海外减少使用人工。和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本来是为了节省人工费用向外转移的日本大企业,其海外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和设备水准一般都要高于国内。

  虽然这样做所节省的人工费用比重减小,但由于海外的地租和税金一般都远低于日本国内,因此还是有利可图的。最主要的是,海外工厂的产品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是隐性的,记不到日本的名下,这样日本在国际上受到的攻击能少一些。

  海外工厂自动化程度的增加也会带来国内工厂自动化程度的增加,这样国内工厂对人工的需求也就更加减少。前几年松下电器要在日本国内建一条彩电等离子板的生产线,这是松下公司多年来第一次在日本国内建设新厂,各地展开了一轮招商的混战,结果兵库县的尼崎市胜出,把这个厂请了过去。

  但是请来后,尼崎市才发现上当了,这个等离子板厂居然只要50个人就玩转了,不要说指望它解决尼崎市的就业问题,连当地便当的生意都没有增加。

  俞天任,马甲为“冰冷雨天”,江西长大的上海人,现于东瀛打工谋生。生平喜欢侃大山、打八卦,操心与己毫无关系的闲事。专著《冰眼看日本》、《浩瀚大洋是赌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