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共在”哲学

2011年07月23日 11:16 来源:中国经营报

  肉唐僧

  赵汀阳很像辜鸿铭——精通西学,骨子里却是儒家。最喜欢干的事情是把洋人们一个个拎起来打屁股,指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然后施施然给出“正确答案”。不用说,这正确答案一定姓孔就是了。

  书名《每个人的政治》有两层意思,一是政治的本质即是对财富、权力和声望进行再分配。其实在当下中国,一是眼球经济,二是权力和财富的关系如此暧昧,所以这三者大体可归并为“财富”这一个东西,完全不需要如此细分。那么,谈到分钱,当然每人都相关;第二层意思是,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发表以来,政治成为哲学中显学。同时,在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说的,须保持沉默”的棒喝下哲学家们终于明白,凡说得清楚的,都还不能触及真正核心的皮毛。只在语言和语义中的展转腾挪,并不能完成形而上学的建构。大问题、核心问题,终究还是“在人间的”。然而在人间,理性既不普遍又不保证达到真理。即便是有限的真理,亦不能克服意见之分歧。因为人们意见之不一致,往往是利益差异所导致。道理你来回来去说六遍,我也只是不停地摇头。这才是我们所身处的现实世界——一个理性有限、且不怎么管用的“意见世界”。所以,政治完全无须如鲍曼所说要去“寻找”。只要你有意见,你就已经“身在其中”了。此之谓“每个人的政治”(但愿我没有误读赵老师)。

  既然政治哲学降落凡间,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对个体进行赋值:哲学上即是对主体性进行描述,政治上等于定义个人自由——个体有什么样的基本权利是“天然”的,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褫夺;第二个任务,即建构个体间的交往规则。既然“他人是地狱”,是自身权利和自由的边界,那么说白了,政治问题,就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问题。

  从这个思路出发,赵汀阳首先检审了西方三个关于合作的政治思想: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哈贝马斯的“理性交往范式”和阿克赛尔罗德的“一报还一报”。这三个洋人的东西我恰好都读过,所以看赵先生把他们拎起来挨个打屁股,真是非常开心,虽然并不完全同意。

  比如“一报还一报”(tit for tat,缩写为TFT),出自阿克赛尔罗德组织的关于“多次重复之囚徒困境”求解计算机策略比赛。比赛规则是两个人反复多次博弈,如果双方选择合作,则各得三分;如果双方都选择欺骗,则各得一分;如果一方合作另一方欺骗,则骗子独得五分傻子一分不得。在14个参赛策略中,tit for tat最终以明显的优势胜出。这个策略是第一步选择合作。如果对方也合作,则继续选择合作;如果对方欺骗则立即报复;可是如果对方又选择合作,则继续合作。故可简单描述为:善意推定、对伤害立即报复、但不记恨(这个策略听上去用来搞办公室政治似乎不错)。TFT策略赢了之后,阿克赛尔罗德对外公布了成绩,让大家都知道最优策略的前提下又搞了第二次比赛。第二次参赛队增加到62支,都是挖空心思针对TFT有备而来的,但最终赢的还是TFT。

  根据这两次比赛结果,阿克赛尔罗德宣称还是当个有牙齿的好人最好。但赵汀阳的反驳是:这个游戏的轮次太多了,多达12万次。相当于带上数不尽的钱财去赌场,再蠢也输不光,总在桌上。而现实生活显然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好人被骗了几次,再爬起来重头来过的可能很小了。另外,这个策略假定了每个人的本钱一样多,现实世界里可完全不是这样。穷人因为机会极度稀缺,所以对富人可能的合作报以极高的期许,被坑也不敢报复。这解释了我们看见了富人,虽然明知他们有钱也不会给我们花,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谄媚。实在是源于对与富人合作机会的极度渴望。基于以上,赵汀阳提出的方案是:一个人被骗n次后就out,那么,他猜想,最终的胜者可能就是那些比较邪恶的策略了。我认为,他的批评和修正都非常有道理。

  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粗略地说,就是在不知道自己将分得什么身份的前提下,先把分配方案做了。罗尔斯论证说,在这种情况下,“对弱者有一定救助措施的有限平等”才最公平。但赵汀阳说他个人虽然也偏爱这个方案,但这个问题却并非只有一个理性解。比如,大家还可能选平均主义,如罗马士兵分饼——甲切乙先挑;或者大家也可能一致同意“多劳多得”的古典公正,因为人在直觉里就喜欢这样的对称性。

  赵对哈贝马斯的批评则是,他提的要求太难了。如果要求能被满足,问题本身就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洋人不靠谱,什么靠谱呢?赵汀阳提出了一个“共在存在论”。他说,“人的命运不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必与他人有关。人的存在不是自在的存在,而是一种互动的存在”。鲁宾逊一个人的时候,谈不上任何权利和义务,也没有道德和伦理上的困惑,完全就是动物式的生存。星期五的出现,才使得“从物的世界”进入“事的世界”,完成了“人而为人”的建构。进而,他开始阐述他的“正确答案”,即孔子的学说。“二人为仁”,可见“仁”存在于两人之间,是个主体间性的东西。关于“仁”,孔子有两个表述,积极的就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消极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表述,赵汀阳都不太满意。因为无论积极的也好消极的也好,都有“推己及人”的霸权在里面,所以他主张,将人际交往的普适规则——即金规则——修改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在我看来,将“己所不欲”改成“人所不欲”只不过是个字面游戏。这世上还不存在任何不能被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那个“人”的欲与不欲,难道可以省掉“我”的主观判断?另外,赵老师的这个所谓的“共在存在论”,字面上就表达了比存在论更重主体间性的意思。然而海德格尔早就说过“人是存在的邻居”。比如“棕色”,这个词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要由各种不是棕色的颜色与之建立比对关系,我们才能得到“棕色”的概念。即:“棕色”只是其与其他颜色的一组关系赋值,而“棕色”这个概念本身却是空的。此为“人是存在的邻居”的本意。由此看来,确实没有什么必要去再发明个“共在存在论”。海德格尔就解决问题了嘛!

  但无论如何,这真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赵汀阳是个真正把学问弄懂的人,举重若轻且好发奇想,比如关于人权、投票规则、民主与自由的关系,他都有独创的意见。他的意见你同不同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智力上深刻的满足和愉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