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故事

2011年07月24日 23:55 来源:投资者报

  167

  2011-7-25

  中国的投资者已经完全被收缩流动性、管理通货膨胀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这样的事情绑架了。因为,充斥于舆论的流行观点(其实也正是政府希望你如此认为的),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治理好,也就是把价格上涨的势头管住,大功告成;如果管理不住,经济将变坏,而且会一直这样“坚持地管下去”。

  通货膨胀被描绘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妖怪甚至恶魔,战胜它仿佛就是政府了不起的政绩。但实际上,真正的经济学家们都懂得“货币中性”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进而,货币膨胀本质上也是中性的,并无好坏善恶之分。

  怎么会这样?我们知道流行的看法是通货膨胀直观上就是物价上涨,严重时会出现抢购和民怨沸腾。人们为什么对物价上涨如此不满?答案很简单,人们认为手里的钱不像以前值钱、自己好不容易多赚的一点钱又被物价的上涨抵销了。当很多人认为收入的增长低于物价的上涨时,问题就一下子变得更加严重了。

  但真实情况远非如此。物价上涨的受益者——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公司和企业因价格上涨、收入增加才有条件向大多数劳务提供者支付更高的工资,这是通货膨胀带来的益处。相反,如果处于通货紧缩之中,价格下降会减少企业所得,劳动者收入下降不可避免。在当前强硬的法律环境下,企业会以减产、停产、关门歇业甚至破产的方式应对,进而扩大失业。

  在理论假设中,不考虑货币超发因素,价格的上涨会刺激供应的增加从而稳定价格;价格的下降会降低生产的吸引力,从而带来价格的启稳回升。在现实生活中,这两年来无论是猪肉供应和价格的走势,还是洗发水价格的走势都印证了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

  重复这个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就是更想强调“物价上涨致使购买力下降”其实是一个谬误。人们把自己购买力下降的原因归咎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那才真正是搞错了对象。人们购买力下降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收入分配并不公平和合理。

  真实的情况是,无论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还是在通货紧缩时期,收入分配一直都在发生,并因为时期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在中国,参与分配的人最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劳动者,他们向市场出卖智力的和体力的劳动并获取劳务收入;第二类是企业和企业主,他们向市场出售商品和服务,他们最终的收入在减去支付劳动者的报酬后就是利润;第三类是政府、组成政府的官员和政府要照顾的官员。他们分别从前两类人群中收取一定份额的税收收入,从而参与了分配。

  物价上涨时,大多数劳动者容易把分配的受益者想像成雇用他们的企业主。他们倾向于认为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后,企业主把大头甚至(那些黑心的家伙)把全部都留给了自己。实际上,大多数企业主从维系自己企业稳定发展的方面考虑,不愿意冒劳动力动荡的风险——反正产品价格的上涨足可以帮助他们转嫁劳动成本的上涨。正因为大多数企业主都在“转嫁”,带来劳工收入的普遍上升。

  再来看政府和它的官员。政府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它也向社会提供着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流行词汇所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以,政府也会因此取得收入、供职于它的官员也就因此取得报酬。

  显然,如果劳动者在面对物价上涨时感觉自己的购买力下降,那就一定意味着其他人的购买力提高了。在我看来,掌握着分配优势地位和拥有强大权力的政府及其官员一定是最大的、甚至是最终的获益者。事实也印证了,在财政部刚刚对外的一个言论中它承认:今年上半年中国政府税收收入大幅增长的重要贡献来源就是物价上涨。

  这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吗?这就是那个被经济学家们称作“通货膨胀税”的东西发挥的作用。当政府向社会投放超过实际商品和服务价值的货币时,社会上的每一个分子、不论劳动者个人还是企业,都被征收了这个税。这个税如何发生的?大概是因为政府在不知不觉中替你用掉了、花掉了很多钱。既然这些本来是你的,但你又没有得到,你当然就感觉你自己的劳动力价值降低了,人们的不满油然而生。

  也许有人会说,政府不是在治理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不发生了,通货膨胀税不就没有了吗?哦,那是又一个话题,但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结论。就像通货膨胀降低人们的购买力是一个误解一样,通货紧缩也不会让人们的收入结果变好。因为你的满意来自公平,公平来自于平等的谈判。没有这样的机制,这个问题将永远是一个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