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荆棘中的惊喜

2011年07月24日 23:54 来源:投资者报

  戴维斯 / 文

  167

  2011-7-25

  每一本自传不仅仅是呈现陈年往事,更大的价值还应该是阅尽后的隽永。就沃尔芬森来说,他希望这本凝结岁月的《我的世行之路》“能激励年轻读者向生活的不同层面敞开胸怀——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和国际生活”,在这种激励之下“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不断缩小的星球的公民,都能够在服务人类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人生,创造自我满足和愉悦的人生”。

  突破,沃尔芬森把这两个字写满了他的人生。

  他用自己一直坚持的理念和原则,辗转70年,适时而变的一套管理方式,在“生活的不同层面”展开突破。

  学业的突破

  从悉尼男中毕业的沃尔芬森,校长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不错的年轻人,但完全没有追求”。父母对他的宠爱让他从未想过他的人生是要靠自己去完成的。在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怎样去思考或学习,只是隐约明白怎样表现出一副我知道的样子”。这样一个在父母庇护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即使随后通过两次考试进入了悉尼大学,也并未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一结束,4门考试3门不及格的惨痛经历改变了他,让他认识到“自己掌管着自己的人生”。而人生中第一位伯乐的出现引导他走向了这一次的突破。

  朱利叶斯?斯通教会了他学习应该采用的方法,帮助他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悉尼大学四年的生活,给予了他太多太多,而最重要的是他养成了反省、梦想然后制定计划的习惯,这种习惯成就了他色彩斑斓的事业与生活。

  从法学院毕业,工资猛涨6倍,却在年报中如何翻阅也找不到“流动比率”四个字。这让他选择走进哈佛商学院。哈佛求学的时光成了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在那里,拥有悉尼大学文学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的沃尔芬森开始转向金融领域。而哈佛对于他人生之路的重要意义,在开拓新事业空间之后,还完成了“最重要的个人成就”——遇到了后来的妻子伊莱恩,执子之手直至现在。

  职业的突破

  哈佛毕业后的沃尔芬森首先在澳大利亚初涉商界。

  1967年来到伦敦,他成为亨利?施罗德投资银行集团的一名高层管理人员;3年之后,被派到纽约,成为施罗德公司纽约业务部门的主管。在那些年里他寻求突破,通过准备金资产管理那样的新业务,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施罗德进行重新改造;并且坚定了他在伦敦形成的观念,即“要想承受得住工作的压力,就绝不能只把工作当成做生意,追求事业的成功一定要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虽然在业务上他成就颇大,可在办公室遭遇的滑铁卢使他辞职,选择了纽约的所罗门兄弟公司。

  1980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陷入生存危机,所罗门兄弟公司提供了关键性的贷款,解决了其长期资金不足问题,将其从破产的悬崖边上拯救了出来。在这一次的贷款安排中,沃尔芬森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以至于《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他的出色表现。而这又一次使他陷入“办公室危机”。

  沃尔芬森是一个需要自由和空间的人,多年职业生涯并没有让他学会如何在“办公室政治”中游刃有余。他并没有选择去改变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去适应那些办公室的各种“潜规则”,而是另辟蹊径,创造了一个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却拥有如家般温暖和谐的公司。

  世行的突破

  在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十年期间,沃尔芬森给这个全球最大发展机构的运作带来了巨大变化,把世界银行的重点创新放在其真正的目标上,即:战胜全球贫困,帮助世界上的贫困人口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其主持下,世界银行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他经常对员工发表演讲,号召员工提高办事效率,把扶贫的责任落到实处。虽然世行人觉得那些改革都是老调重弹,而沃尔芬森切实可行地打破了那些惯有的世行观。在他的倡议下,世行把数百名中层管理人员送往哈佛商学院深造。同时,还把部分员工派到偏远的国家和贫困地区,藉此激发员工扶贫工作的热情。此外,他采用最先进的业务方式和技术,领导这个具有六十年历史的世界性机构走向现代化。

  十年世行,他始终没有在舆论中迷失,并一次次给世行注入新鲜的血液。

  生活的突破

  沃尔芬森被称作“文艺复兴人”,诚然,即使没有前面那些学业、职业、世行的人生经历,就凭借他的多才多艺及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撰写出一本传记。

  1956年,他作为澳大利亚击剑队的队长,率队参加在墨尔本召开的第十六届奥运会。开始击剑可以说纯属意外,而临危受命并没让他畏缩退却,反而勤加练习。虽然最后没有获得胜利,可是却让自己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没有做完绝不要停下来”。

  不惑之年他因为要安慰朋友而开始学习大提琴,冲动答应了要在十年后登台表演。不断为业务奔波的同时,他还在世界各地练习大提琴。最终他在数百张观众的笑脸下,在卡内基音乐大厅里,顺利完成了自己的许诺。

  还有他游历100多个国家、各种社交活动以及周旋于不同人脉圈子,都让他成为传奇。而现在,年近78岁的他一边打理着自己的基金会一边满足着自己的个人兴趣,还一边不断在各种组织团体中寻找新的挑战。

  在书中,沃尔芬森这样写道,“我对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投入了全部的能量和精力,但我确实没有做过什么决定,我并没有特意为自己打造一份光鲜的履历。相反,我是一有机会出现就抓住它。我渴望生活中的新体验,渴望探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这或许是他能够创造这些突破的最好解释。

  在这些光鲜的突破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对金钱一直有着不安对自己一直不自信的犹太小伙子坎坷的成长之路。他用自己的诸多十字路口的选择告诉我们:未来可能是无限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