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5日 06:38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戴磊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火热,其风头远远盖过了基金。资本市场的低迷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少人问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除了代销业务大不如从前外,资产托管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199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正式诞生,当时正是为了配合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其主体业务便是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在走访了几家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部门后,记者获悉,这几年,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并未随着资本市场一同大起大落,这与如今的资产托管业务领域较先前有了大幅扩展有很大关系。
基金不再独领风骚
工行是国内托管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目前,该行的托管总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元,他们托管的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也连续多年保持业内领先。据该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周月秋介绍,现在,工行的基金托管规模约在7000亿元左右。他表示,股市低迷时期基金净值缩水,这对于基金行业和托管银行来说确是一个不利影响,如果按托管的基金净值规模来计算,现在离恢复到2007年时的水平还有20%的差距。
截至2010年末,农行的托管资产规模是1.57万亿元,其中有约3000亿元的基金。农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余晓晨表示,就今年的情况看,基金的份额在不断上升,但净值规模在不断下降。“托管收费是按净值规模来计算的,而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带来的托管费收入占比又相对较大,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银行这部分收入一定会受影响。”他介绍,前几年,农行基金托管业务收入的增幅能达到200%到300%,这在今年是无法想象的。
不过,周月秋表示,虽然托管的基金净值不到2007年的水平,但托管的基金种类和只数还是在不断增加,这对托管业务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利好。据统计,到6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数已经超过800只,其中有234只交由工行托管;仅在今年上半年,他们便新增托管证券投资基金18只。
托管领域不断拓宽
据余晓晨介绍,为增强托管业务的抗市场周期波动能力,各行都在大力调整托管业务结构,大力推动保险资金、养老金、产业投资基金等逆周期性强、成长性好的托管业务发展。
以工行为例,在该行3万亿元的托管资产规模中,最大的单一品种并不是基金,而是超过了1万亿元的保险资产,此外,信托、理财产品约与基金规模不相上下,年金基金1400多亿,跨境的QFII和QDII资产也超过了500亿元。
在基金之外的托管产品中,周月秋比较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年金市场未来发展,“这肯定是将来的业务发展重点之一”。今年以来,该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规模已经较年初增加了近21%。据他介绍,目前年金托管市场的整体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一定会有更多企业建立年金制度。
余晓晨同样看好年金市场,除此之外,他认为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公募基金之外,私募证券基金———即当前的阳光私募基金发展速度非常快,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这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而言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尝试走出国门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在海外开展资产托管业务,一些境外分支机构开始独立运作相关业务,如工行下属的子公司工银亚洲、工银伦敦等,都在托管业务的全球化发展中进行了一定探索。周月秋表示,客户走到哪里,银行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眼下,许多中国客户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工行有必要适应客户这样的要求,为其在全球市场投资提供配套的托管服务。
除了由境外机构单独运作托管业务外,国内银行和国际托管银行这些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目前,托管业务的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QDII和QFII上。
余晓晨介绍说:“以QDII为例,国内投资管理人找到我们,我们再去和国外的托管银行联系,委托他们在境外做全球托管服务。QFII则正好相反,国外托管银行——主要是全球托管银行会委托我们在国内提供本地托管服务。”
眼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人看重海外市场,他们既希望享受发达市场稳定的回报,也愿意发掘新兴市场高风险中可能蕴藏的高收益。
托管业务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多年的时间,这个市场上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接受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普遍对资产托管业务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周月秋说:“资产托管业务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为了解决投资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眼下资本市场产品越来越丰富,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一直存在,资产托管这样一个提供信任、促成交易的业务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余晓晨说:“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服务能够有效保障财产和资金使用的安全,这一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国内,托管理念也正在被更多的领域和更多的监管部门所接受。”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