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宋国青:经济呈明显相对滞胀局面

2011年07月25日 11:35 来源:财新网

  经济增长放缓来自劳动供给的变化,而非货币层面;是长周期,而不是拐点

  【财新网】(实习记者王超)对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高通胀与增长减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表示,这已经是显著的相对滞胀局面,但他更倾向于认为这只是周期性波动的周期性低谷,是长周期而不是拐点。

  宋国青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当前经济波动的原因,他将此归因于“水没多,米少了”,即供给,特别是劳动供给下降,而非货币层面因素。

  宋国青在该院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26次季度报告会上指出,相比2004年-2006年间的黄金组合,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长-通胀组合非常差。简单剔除超常通胀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在2005年-2006年接近12.0%,目前只有9.0%左右。

  “特别是在2011年二季度,GDP环比增速跌到8.0%以下,而CPI的环比、同比通胀率仍在上升,已经是显著的相对滞胀的局面。”宋国青如此判断。

  他认为,从劳动力人数或人口红利角度无法给出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并将快速下降的结论,所以也不能解释上述现象。

  毫无疑问,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总要降下来,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以多快的速度下降。宋国青称,估计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确定的变量是劳动供给和资本存量。

  他进一步称,资本存量的变化较慢,短期内无影响。通过数据分析,他指出非农就业份额是影响经济增长与通胀组合的重要变量。非农就业份额的变化呈现明显的趋势,同刘易斯拐点可能相关,但他更倾向于认为当前的波动是周期性的波动,是长周期,而不是拐点。

  宋称,通过GDP趋势分析发现,潜在增长率波动存在明显而光滑的长周期。同时还发现,非农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动也存在很规律的长周期现象,而且它与潜在增长率波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同向变化关系。

  2004年以来,农业就业快速下降,非农就业高速增长带动了整体经济的高增长。他就此判断,目前的通胀在一定意义上是前几年农业就业快速下降的累积结果。

  他通过通胀率、利率与就业变量推算发现,从2006年到2010年,GDP短期潜在生产率从12.0%下降到9.6%,平均每年下降约0.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GDP增长速度以这样的速度下降,对全球商品价格将直接产生负面影响。而从剔除非农就业份额的波动得到的结果,长期潜在增长率2005年、2006年在10%左右,2010年为9.5%,变化很小。

  “一种可能是目前的潜在增长率没有太大问题,也就是说,目前正好是周期性波动的周期性低谷。”他推测。

  当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第三季度“朗润预测”的主题是:经济增速走缓,通胀压力持续,宏观相持未定,政策更重稳妥。24家金融、研究机构对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幅的预测,简单均值和加权均值均为9.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简单均值为5.7%,加权值为5.9%。■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