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伊险峰:批评使人进步

2011年07月25日 15:23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伊险峰

  中国的汽车市场现在不是太景气,在年平均增长25%的高速发展过去之后,今年的增长可能只有5%。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增长乏力是每个汽车制造商的共同命运吗?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有几家公司表现得还不错。我们这期的封面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市场不景气的时候,那些表现优秀的公司为市场变化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别人在痛苦中,而它们则继续成功?

  采访记者聊起它们的优势,听起来也十分简单,无非就是渠道做得好,产品线丰富并且有针对性,其实那些“增长乏力”的公司当然也知道这两个因素在成败之间的决定意义,它们对此也并非不重视,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如果再深究一步,可能是更简单的一个事实:成功者做得更认真、更扎实一些。它们更了解每个工作的细节,为细节处投入,这是一种能力,细节需要足够强大的管理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每个公司都具备的。

  看过几本有关创业方面的书,它们无一例外地为我们描绘这样的现实:创业者通常靠着敏锐发现市场的能力和对机会的把握,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市场,而当市场规模足够大或者竞争者进入或者市场发生调整的时候,它们无一例外地又会遇到瓶颈。不仅仅是创业企业,可能每个凭借市场而壮大的企业都会碰到一样的瓶颈,只有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发现积压的问题已经束缚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是,很多企业在此之前实际上很难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能更重要。

  我们的读者韩巍,以媒体观察为己任,替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一次他的批评是我们不应该一方面对拿红包的记者采取严厉措施,同时又接受企业提供的出国机会(详见P18编读往来)。他的问题很好,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块“心病”—在我们第一次提出“请不要为我们的记者买飞机票”(2008年,第9期)时这个困惑就已经存在:我们的大部分记者都是刚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没出过国,视野不够开阔,而很多去打开视野的机会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做到的。这个“硬伤”存在了三年,我们多少有点掩耳盗铃地假装它并不存在。

  这一次的批评让我们下了决心:1.凡是采访,我们一定自己埋单,以保持程序和实质的公正;2.企业或公关公司组织的出国学习或考察,如果有助于我们的记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开阔视野,我们将通过广告置换的形式付费;3.进一步强调为一线员工开阔视野的宗旨,管理者回避。

  言行一致,少提或不提“特殊情况除外”,这样会更透明。如果说创刊之初,不论是自身经济实力还是其它,还要为“特殊情况”留个机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不仅可以避免为读者所诟病,更是我们尽可能向善的机会。这样可以让我们心安理得一些。心安理得这四个字,常用,经常是脱口而出,但如果揣摩其中语义,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谢谢读者的批评。批评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批评使人进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第一财经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