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6日 01:22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
物价下调不容易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国家统计局7月13日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物价方面,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其中6月CPI达6.4%;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0%。
“物价统计数据应该更多的反映商品的实际品质。”在7月2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表示,“中国加息政策多是顺周期,跟随物价上涨慢慢调,物价下来后还在加,起不到反周期的作用。”
判断中国经济“硬着陆”为时过早,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企业报》: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您对这个数据总的评价是怎样的?
张平:经济增长和物价是经济学中宏观政策的核心问题,中国长年以来是有一对匹配关系的。通常认为,经济增长在7%—10%之间、物价上涨在0%—5%之间是比较安全的。依据这个尺度,现在经济增长回到了安全区间,但物价明显超出了安全边界。这样来看,把物价调控作为主要任务是正确的,因为这组数据里只有物价是不正常的。
中国历年的经济增长通常都是经济过热在前,滞后一年拉动物价,因此,调控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调控物价,把经济过热的增长进行适当的调控,才能把物价调下来,解决物价高的问题。可以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都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我们可以举出所有高物价年份的数据,前一年都是经济高增长。2008年物价上涨曾经一度高达8.7%,是因为2007年经济增长高达14.2%。
实际上,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潜能还很大,还在一个高增长的惯性下运转着。
《中国企业报》:上半年数据出来后,不少研究机构表示,在上半年持续的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经济依然有着不俗的增长,这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劲惯性,预言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的基调属误判。在您看来,未来两年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
张平:这是一个重要的,也是很多经济学家包括公众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政策研究也在探讨类似的问题。
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在2013年硬着陆,现在判断为时尚早。确切的时间很难说,但中国是不是有潜在的硬着陆风险,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当前热论的“中等收入陷阱”里面说了几件事:第一,原来赶超时候的战略到进入中高收入时,是不能重复实施的,因为赶超时候的战略是“大规模”,即人们常说的不断扩大产能;第二,低成本竞争;第三,政府资源动用机制。
在2011年中国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以后,这3个战略虽然还有发挥余地,但不断使用容易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
不少研究者已经发出警告,过度的产能扩大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在未来几年会遇到过剩危机。所以说,在赶超战略下,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始终存在。
“中等收入陷阱”还说,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全球化步伐加快,易受外部冲击,现在我们的资本项目下还未放开,而国家“十二五”规划已建议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经受住外部冲击,抗风险能力怎样,有待研究。
CPI明年一季度很可能重上5%,监测应加强反映商品实际品质
《中国企业报》: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备受关注,达到超预期的6.4%,创3年来新高。上半年CPI同比上涨也达到5.4%。您对这个数字作何评价?
张平:我的感觉是,CPI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年的问题。按现在的环比测算,今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因为统计原因,有可能压到5%以下,但也可能因为同样的统计原因,明年的第一季度物价很可能重上5%。物价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调控下来的。
目前成本增高因素,尤其是农产品和房地产两项因素已经占到整个CPI的50%,根据我们的测算,由于成本因素仅这两项就能每年推高2.4%的物价,这使中国的物价随时处于比较大的压力,加上翘尾和累积因素,物价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企业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不应对CPI的反应过度。中国使用的是未经季节性因素调整的同比通胀数据,这种做法存在问题。而高盛的经济学家们根据其自建模型估算,6月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折合成年率的CPI环比升幅应为6.0%。您认为目前的CPI数据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吗?
张平:我印象中,周小川曾经提过“容忍”的概念,他的主要意思是说,中国大量的资源价格是扭曲的,如果你完全不给物价一个容忍和调整的空间,就会严重拖后价格改革。
比如说,现在我们总是在提节能减排,但我们的水、电等定价还偏低,这鼓励了很多浪费。这些公共资源如果再一涨价,更会导致整个社会成本,不仅是居民而且是企业成本的上升,相应地会导致新一轮的价格压力。
本来应在低物价时谈价格改革,但一拖再拖,怎么样选择恰当的时机来改,成了大问题。在目前CPI高企的局面下来谈价格改革,对居民压力确实很大。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感受已经特别强烈,尤其是低收入阶层。
过去中国的价格统计已经有很多问题,如房屋支出中没有等值房租概念,其中很大的问题是,这么多年的价格监测,对商品的品质或者说质量调整从没有认真提过。实际上,我们已经不可能消费最低端的东西了,而统计数据里对此并没有好好反映。
比如说城市居民现在去超市买食品,去百货商店里买衣服的居多,超市、百货店里的东西价格已经涨很多,而统计价格使用的是批发市场的价格数据,这种统计上的原因使我们感觉价格统计不真实。
现行货币政策严重损害实体经济,企业应加强并购技术
《中国企业报》:有经济学家表示,如果经济增速和物价走势朝着同一个方向,即双双下降,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将从“抗通胀”倾向于“保增长’”。而当前GDP向下、CPI向上的趋势,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周小川此前多次表示了央行政策的两难境地:信贷政策过紧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紧又会被抱怨流动性泛滥。您预测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是什么样的?
张平:现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包含着整个金融结构的一个调整。自从今年推出社会融资结构总量以来,可以看到,现在银行新增贷款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3.7%,但是并没有配合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结果导致银行信贷在收缩,市场利率激增,银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将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非常大的损害。
而社会融资结构调整是件好事,因为中国不能过度依赖传统信贷渠道,传统信贷渠道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会导致发放货币过多,引起通货膨胀。调整社会融资结构是必要的,但不进行配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不合理的。
从整个宏观政策来看,仅仅金融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现在的房地产问题已经集结在税收结构改革上了,这其实应该认真看待。
《中国企业报》:下半年的通胀形势会有所好转吗?
张平:综合以上因素,我个人判断,三季度还会较高,四季度会有望降到5%以下。
不过,土地资源价格被重估,劳动力价格以及各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已经基本呈现。而经过几年的货币投放,已经形成各个微观要素的成本推动,想把通货膨胀压下来并不容易。
《中国企业报》:央行上半年两次加息、六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现在的利率仍是负利率,有经济学家明确表示,要治理通胀还需多次加息,您认为呢?
张平:按央行现在的操作模式,我认为下半年最多还会加一次息。本来物价上涨,应该快速加息,把物价压下去,是个反周期的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是,中国往往是顺周期,连续加息,加到最后,物价下来了,还在加息,所以,现在的利率政策和利率非市场化机制是相联系的。
《中国企业报》:加息直接导致融资成本上升,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企业应该怎么办?
张平:这次社会融资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脱节,导致一边是负利率,一边是企业贷款利率高企,两边夹击,问题较大。一边是负利率,一边是高利贷,最后谁挣钱?是银行、是高利贷者挣钱,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正在不断被土地、劳动成本上涨挤压,又被有泡沫的资本吸走,种种综合因素下,企业的资金离开了实体经济,去搞投机,造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严重虚弱。这对中国经济来说不是件好事。
企业要走上靠积极创新、直接融资和质量竞争的新路子,否则的话只能被高利贷者盘剥致死。
中国在金融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就是要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进行金融创新,很多企业应顺应金融条件的变化而创新。在产能普遍过剩的传统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不是制造能力,而是并购技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