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车企如何押宝电动车?

2011年07月26日 03: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为新兴技术,电动汽车可能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更多机遇。但在技术路线图方面,目前各部委尚未达成统一。

   在科技部明确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之余,工信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2年)》的出台时间一拖再拖,可能要到年底才露真容。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让车企看重的香饽饽——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千亿元财政补贴数字及其明确流向并不准确。

   业内人士分析,此前曝光的工信部《规划》细节带来的不仅是财政补贴流向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的技术路径选择在不同厂商间引来的资源争夺,以及国家力图扶植自主创新培养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纠结。

   事实上,中国的风电、光伏、LED照明等技术的投资热潮背后,是核心技术与装备方面对于进口的依赖;“市场换技术”的背后,是外国对于核心技术的严密封锁。

   分析人士指出,为了增强国家的技术竞争力,我国已经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因此创新型路径也应当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选择,这也是科技部等支持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以期实现“弯道超车”的背后逻辑。

   而支持“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过渡路径的支持者则认为,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跨越必要的技术阶段。

   路线图争议的存在,导致企业在选择技术发展重点的时候有所顾虑,犹豫不前。和企业相关的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自主研发、市场换技术和进口零部件采购集成三种路径也各有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自主研发路径远期来看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提高竞争力,但投资大、盈利周期长等问题降低了企业选择创新型路径的意愿;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径也可以帮助企业掌握部分关键技术,但企业往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采购进口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生产电动汽车的路径难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力,但有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此路径以实现迅速回收成本并占领市场的目标。

   国内车企在彷徨中等待,但国外老牌车企已经纷纷抢滩电动汽车专利技术以及市场份额。

   是循规蹈矩“市场换技术”,还是借机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不仅仅是对车企,对中国产业而言,都是个待解的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