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公瘦身还看政府采购

2011年07月26日 18:25 来源:中国财经报

   越过“多公开”、“人均数”、“更细致”的纷扰,专家直击根本

  “三公”瘦身

  还看政府采购

  □ 本报记者 王迎春

   实习记者 贾 璐

   近日,各方热议“三公”经费公开。

  财政部以预算增长近14%位居榜首、商务部出国费用占比最高达94%、水利部公车费用近亿元……为什么至今仍有一些部委还未公开“三公”经费,公开的也未公布人均预算,数家“三公”经费较高的部门只有简单的几个数字?为何国务院一再要求压缩“三公”经费,还有不少部门“三公”经费不降反升?随着越来越多的部委公开“三公”经费,引来了公众的各种质疑。

  “‘三公’经费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三公’经费的关注应建立在政府效率、工作成效、工作规模的基础上。”针对公众的质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提出了与流行观点不同的看法。

   据白景明介绍,近年来各级财政一直在探索“三公”支出统计。“从之前的不透明,到现在的公开,公众带着好奇的目光审视考量是否有违规、牟利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三公’支出为零就是正常的吗?”白景明幽默地举例道:“如果维护公共安全只靠徒步进行,国际公务往来全靠通讯手段,这样,即使缩减了‘三公’经费,却牺牲了效率,得不偿失。” 他不忘提醒民众,“三公”支出有必要部分和非必要部分,并非没有才正常,也并非最小化就是最优化。因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扩张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结构转变等,客观要求“三公”支出正常增长。

  那么,从何处借力缩减“三公”非必要的支出呢?“就管理而言,‘三公’支出绝非无序,而是有严格、系统的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就是缩减‘三公’非必要支出的重要抓手。目前‘三公’支出的大部分内容已经纳入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标准化必然会压缩非必要的项目,卡住不合理的支出。” 白景明从专业学术的角度明确指出政府采购对“从制度上缩减‘三公’经费”命题的积极意义。

  目前,“三公”支出中的多数项目均通过政府采购完成。比如出国机票由公开招标定点采购;公务车从购买、加油到维修的全套流程都已纳入政府采购;公务会议、公务接待也实行了定点采购。

  “政府采购已经形成制度,在各项采购中都有统一标准,如针对公务会议和接待的饭店采购,标准有标间300元/日和套间600元/日2档,中标的一般为三星级或四星级酒店。所以说,纳入政府采购的这部分‘三公’支出,根本不像大家想象中的想花多少就花多少。由于政府采购有一系列标准化环节,能实现经费最优化使用。实现了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的目的。”白景明非常肯定政府采购制度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白景明还强调了政府采购在“三公”支出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作为财政支出改革的“三驾马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都让“三公”支出始终处于透明、监督之中。其中政府采购因各环节日渐标准化、信息越来越透明公开,更是很难有无预算、超预算、逃避公开招标的漏网之鱼。而政府采购预算,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三公”经费的随意支出。“还有审计、人大、财政、纪检等部门的专项检查,这都对大力压缩不必要的支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白景明也指出:“政府采购预算只是反映了‘三公’支出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政府采购这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应让更多的‘三公’支出纳入政府采购,从而加强对‘三公’支出的监督力度。”

   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蹒跚迈出第一步时就承载着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使命。10多年来的改革路程,让这项制度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白景明认为,缩减“三公”经费正是政府采购大放异彩的舞台,政府采购可说是从根本上缩减“三公”经费的重要抓手,它可以对“三公”经费产生政策导向力、约束力、监督力与示范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