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7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十一五”规划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新发展和新飞跃,本文对“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了梳理。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形势与趋势展望
(一)面临的形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具有“民本经济”特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拉动力和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要从过去“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质的提高阶段”。
1.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和实现全面充分发展。截至2010年9月,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6亿,国有经济解决就业人数6516万人。“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60%的农村人口将涌入城市,我国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现有失业人员和新增长劳动力的三重就业压力,非公有制经济将是承接新增就业人口的主要渠道,使其面临严峻的考验。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生产要素中资源瓶颈约束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面临巨大的转变,这对于依靠高污染、高消耗、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等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电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将制约着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提升,为其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外贸依附性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订单下降、出口受阻、贸易摩擦加剧等是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非公有制经济的机制优势和低价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其发展只有通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抓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大投资力度等手段“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4.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对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好与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实现城乡结构和谐、区域结构和谐、社会阶层和谐、就业结构和谐等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分布更加合理。民营企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开始积极转型,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经营上。根据《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调研数据,民营企业500家中已有36家企业涉及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利用,有26家企业涉及太阳能、风力发电相关产品以及新型电池等新能源相关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与具体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中将会更加合理。
2.继续在经济效益和企业数量上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9年底,民营企业500强盈利能力大幅提高,税后净利润达到2179.52亿元,户均4.36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32.84%,平均销售净利率由2008年的3.99%提高到4.6%。净资产收益率也从16.27%提升为17.88%,经济效益不断转好;企业数量特别是个体工商户数量更是逆势继续增长,2009年底,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首次突破千万户,达到1042万户,在包含个体工商企业注册数量3197万户的前提下,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4239万户。估计“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将会继续在经济效益和企业数量上保持较快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会继续上升。
3.民间信贷与投资更加活跃。截至2010年末,全国已经注册小额贷款公司2614家,贷款余额1975亿元,部分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问题。民间借贷基于地缘、血缘关系,手续简便、方式灵活,具有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融资特点和融资需求,而且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十二五”期间,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自发性金融与产业协作组织等民间金融组织机构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4.更多民营企业将会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大型民营企业治理结构日趋规范。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93%的企业重大决策权集中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由董事长或总裁个人决策的企业仅为7%。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这一趋势会更加显著。
5.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将会更强。在品牌建设方面,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172家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较2008年增加14家,连续5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此外,2009年民营企业500家中,绝大多数拥有自有商标,并依靠自有商标获取收入,可见通过一段时期的积淀和转型发展,大型民营企业已经过渡到以创立自有品牌为主、经营贴牌产品为辅的发展阶段。在科技创新方面,民营企业500强中有344家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说明大型民营企业已经逐步走过了引进技术为主的阶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将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附加值,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贡献。
四、“十二五”期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非公经济36条”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转入科学发展新阶段,提高整体素质,在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再平衡”的复杂曲折过程,要做好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
(二)主要任务
1.尽快消除体制性障碍,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主要存在于产权、投资、金融、执法以及经营领域等方面,消除这些体制性障碍既要有紧迫感,也要通盘考虑。创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主要指的是公开、公正、合理、透明、开放、非歧视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支持、土地使用和外贸经营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公平竞争是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诉求,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2.加快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扶持力度的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给予政策扶持是今后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融资支持力度和服务支持力度。
3.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引导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重视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5.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是非公有制企业实现转型的战略措施。
6.大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调动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三)政策措施
1.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观念。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与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直接关系。因此“十二五”期间,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政治上信任、创业上鼓励、法律上保护、业绩上表彰、认识上统一。
2.引导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和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克服粗放型经营弊病,走投入少、产出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路子;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高企业集聚度,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一批体系完整、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和金融服务体系。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多达4160万家,仅靠国家财政补贴、政府资金投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加紧出台公共财政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实施细则,对微小企业制订特殊财政扶持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指引”,鼓励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型金融商品;完善担保体系,改善担保机制;充分发挥融资租赁机构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
4.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现实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在“十二五”期间,还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在中央政府指导和中央财政支持下,积极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着力构建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的,以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5.促进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国家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支持体系,以联合创新为特点,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6.建立民营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的机制。当前,民营资本在进入垄断行业相关领域方面尚未取得较大进展。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要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使国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7.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监督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改善政府治理机制,依法行政,廉洁行政。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措施、产业规制和政策实施机制。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监测、分析制度和信息公开办法。完善现行统计制度,以科学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切实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改进政府监管方式,贯彻落实市场开放和监管机制匹配原则,提高监管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全方位监管指标体系。完善针对监管者的监管制度,如媒体监督、民意和中间组织测评、人代会和政协监督制度等。
8.进一步发挥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服务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了解民间投资动态,掌握民间投资者的心理,维护民间投资者的权益,政府部门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新发展和新飞跃,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盈利能力快速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管理日趋规范,社会贡献日益加大。展望未来,“十二五”将使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恢复性增长,国际产业调整重组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也将为我国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提供机会;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正迎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方针政策逐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将使民营经济发展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甘肃省国正企业研究所唐海滨中央财经大学安贺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