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松松紧紧话力度

2011年07月27日 07:00 来源:金融时报

  牛娟娟

  记者牛娟娟随着经济数据半年报的出炉,关于目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调控方向的争议也随之升温,其中,货币政策的“松”与“紧”问题尤其引人关注。

  前期宏观调控力度总体合适

  近期政府有关部门都在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入调研,为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打算”做准备。在下半年调控政策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反思上半年偏紧货币政策的效果。

  在货币信贷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非常状态”向“正常状态”转换回归过程中,我们看到,从今年1月份开始,央行迄今先后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同时,加强窗口指导,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

  为了应对物价过快上涨压力,今

  年以来,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了“一月一调”的节奏,加息则秉承了“两月一调”的速度,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时松时紧、时慢时快,灵活运用回购和现券交易及各种期限央票吞吐基础货币,以更加紧密的节奏频频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今年上半年调控节奏紧凑,但从政策力度上看,整体是均衡温和的,这主要与上半年经济发展形势紧密有关。”来自华安证券分析人士表示,“比如说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是0.5个百分点,加息也是小步快跑的态势,这就说明管理层在政策把握的力度上是有所考虑的。原因在于,尽管流动性状况和通胀压力需要货币政策相对‘紧缩’,但是国内外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还存在,因此在力度上要着重把握。”

  从日前发布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9.5%;同时,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扭转了过去两个月持续小幅走低的趋势,显著反弹。一系列超预期的经济数据给此前的“硬着陆”或“滞胀”担忧画上了阶段性句号。显然,前期宏观调控在节奏和力度上都把握得很是到位。

  当前态势下把握调控力道依然重要

  在当前经济环境仍然复杂的背景下,政策何时出台、如何出台、力道如何把握依然是各方关注的重点。

  “下半年政策确实存在两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一方面通胀压力仍存,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不动摇;另一方面市场存在经济下行的担忧以及避免政策滞后和叠加效应对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央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整体流动性相对紧缩的政策调控效果逐渐显现,这不可避免地给实体经济领域资金供给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抗通胀和保增长的关系是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从二季度GDP超预期的9.5%增速来看,经济增长态势较好,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可以达到9%以上。

  随着货币供应增速放缓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以及国际油价相对平稳可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等利好因素的出现,下半年CPI有望逐步回落到5%以下的水平。业内人士指出,在宏观调控思路已转变为“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态势下,把握政策力度依然关键。

  “宏观调控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力度,通胀压力尤其是来自国际的通胀压力难以应对;但是力度拿捏不好,又可能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也有可能因为‘超调’而波及经济正常发展。”郭田勇说。

  在“松”和“紧”之间把握平衡

  对于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力度,市场存在明显的偏松和趋紧两种观点。在“松派”看来,政策松动、力度温和是保增长的需要。来自工行分析人士指出,宏观经济的先行性指标PMI等指标持续下行,意味着在控通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削弱,经济可能面临下行风险。而随着紧缩措施继续起效,国内、国际需求整体偏弱以及企业部门产成品库存的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稳增长将被提上日程。在这种态势下,调控力度温和化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在“紧派”看来,目前的通胀水平不允许政策松动。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远高于5月13.3%的水平,也超出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由于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幅度尚属温和,未达到制约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的地步。而另一方面,通胀高企、“热钱”涌入又困扰国内经济发展,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仍将维持。

  但也有专家表示,上述两种观点或有折中可能,即政策松动迹象不易马上显现,政策更有可能进入观察期。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则认为,在选择和实施货币政策中需要深入分析和权衡各种利弊关系,以明确实施货币政策的取向、力度、节奏和时间,避免因“松”和“紧”之间的频繁变动给相关经济主体权益带来较大的负面损失。

  具体在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上,专家指出,货币政策维持当前较紧力度不变,以稳定为主,局部调整为辅。基于抑制通胀、改变实际负利率状况的考虑,年内至少再加息一次,幅度可能还是“小步”态势。由于目前存款准备金水平已经较高了,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虽然很有可能继续,但幅度也不会太大。随着下半年基建、保障房等项目陆续展开,信贷全年或将呈前紧后松的格局。下半年到期资金数量下降,存款准备金率动用空间有限。

  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后续调整将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以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来看,下半年有一定余地略微扩大贷款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等结构性问题。财政政策方面,除了加大保障房投入和水利投入之外,与消费相关的财政政策也将有所作为,从而一定程度抵消较紧货币政策带来的需求抑制作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