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上市公司蝶变录—中国经济转型的资本市场样本和主流趋势

2011年07月27日 14: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上市公司蝶变录—中国经济转型的资本市场样本和主流趋势

  编者按:进入2011年,“转型”成为经济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企业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群体,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上市公司群体的转型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经济转型成败;而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又决定着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群体的兴衰。

  进入2011年,“转型”成为经济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毋庸讳言,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并且,以往的经济发展也因结构失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改变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也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重大课题。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发展困难,也提供了新的转型契机。而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企业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群体,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上市公司群体的转型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经济转型成败;而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又决定着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群体的兴衰。

  首先,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日益增强。目前,中国各个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都已成为上市公司。截至目前,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约2200余家,总市值约为26万亿元左右,位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的市值集中度也显著提高。目前,前二十和前十名上市公司的市值集中度分别为54%和44%。

  其次,上市公司成为我国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载体,绩优、蓝筹、新经济、新能源、新兴产业股票的高股价,使资金、人才等尽可能地流向社会最需要的产业与企业。这种作用将明显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七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

  上市公司担当重任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战略发力点就是备受瞩目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纲要要求,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七大新兴产业是指,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在国家战略经济转型过程中,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巨大的融资功能和优化产业功能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两翼的结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马常艳)

  上市公司可以担当重任:

  1、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在这一领域上市公司莱宝高科、长信科技、四维图新、国腾电子、启明星辰、卫士通等都是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2、节能环保方面,涵盖6大重点领域,名企和细分行业龙头林立。其中,碧水源、万邦达是水处理中的名企,固废处理龙头桑德环境在行业内实现了业务的全覆盖,电子垃圾处理龙头的格林美能实现钴镍二次循环利用,九龙电力的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和核废料处理工艺均是国内独有的,龙净环保、三聚环保是工业脱硫脱硝领域的重点企业,合康变频、英腾儿分别是高压和中低压变频产品的领先制造商,泰豪科技是建筑节能产业龙头,龙源技术在电厂节能点火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3、高端装备制造意味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伟大转变。在这方面,国务院明确了五大重点领域,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在这一领域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西飞国际、中航精机、中国卫星、北斗星通、中国船舶等都是行业龙头。

  4、生物产业涵盖了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3个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粮食食品、医疗保健等诸多民生大计。华北制药、恒瑞医药、华兰生物、双鹭药业、浙江医药等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5、新能源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的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发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5亿千瓦、80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这一领域,东方电气、浙富股份、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闻名遐迩。

  6、新材料方面,“十二五”规划确定了5大方向,细分应用领域达到12个以上,涉及上市公司近百家。

  7、新能源汽车方面,整车行业将成为未来看点。在这一领域比亚迪遥遥领先。同时,上海汽车、长安汽车、福田汽车和东安动力等也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

  区域经济转型战役

  上市公司担当先锋

  上市公司在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体现,正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先锋。

  举例说,仅青岛海尔一家上市公司就带动了周边近千家配套企业的发展和数以十万计的就业;重庆摩托车、汽车行业企业的上市和借壳上市,使重庆成功完成了企业“军转民”,确立了城市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案例一:资本市场成功推动浙江经济转型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借助资本市场,包括传统的杉杉企业、雅戈尔、报喜鸟这样传统的服装企业等一批业绩突出、成长性好,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使传统的服装制造业实力明显增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浙江医药、华东医药等医药化工龙头企业先后上市,使浙江医药产业在全国的行业优势地位更加巩固。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关键之举。在高科技信息产业领域,有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上市公司快速成长,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浙江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还有包括华谊兄弟、同花顺等成功上市,则加快了浙江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浙江服务业崛起,这都是跟上市有关系。

  上市公司也是引领浙江向现代产业集聚的龙头,传统的快转经济具有低、小、散、弱的特点,近年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培育,在传统快、转经济的基础上,涌现了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的上市公司,成为了引领快转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的龙头。

  浙江金融办的丁敏哲主任指出,资本市场发展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增添了动力。

  案例二:产业转型让首钢跻身世界500强

  2010年,依托钢铁主业、非钢产业和兼并重组企业三大体系创新升级,首钢销售收入22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41%。在今年7月发布的《财富》500强中,首钢榜上有名。而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首钢的搬迁转型。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新首钢,在顺义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至2010年底完成搬迁。

  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钢铁主业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新格局,具备了3000万吨产能规模,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首钢董事长朱继民说,今后首钢将以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作为发展的新起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把首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钢铁联合企业。

  “制造业总部集聚区”、“设计之都”、“创意商务区”……陆续落户首钢老厂区。其核心只有一个:绿色环保新产业。这里将重点发展符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定位的新兴产业,包括高端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最终将形成每年1000亿元以上产值,打造一个没有钢铁的“新首钢”。

  首钢搬迁,撬动了北京产业结构调整。首钢华丽转身,石景山产业再造,也成为首都转型,产业优化调整,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个缩影。

  案例三:比亚迪——新能源经济典范

  不久前,比亚迪A股上市掀起了一股新能源经济的热潮。作为源起于电池的车企,比亚迪更为纯粹、完整地向投资者诠释了这个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2月成立,现拥有IT、汽车以及新能源三大产业,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深圳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发行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

  2007年12月20日,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表现理想。

  2008年9月27日,美国著名投资者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巴菲特投资对于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其它环保产品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的推广都极具战略意义。

  比亚迪致力于开发绿色新能源,研发并上市了电动车,并成功推出了储能电站、太阳能电站、LED等绿色产品,在这一领域比亚迪引领全球新能源变革,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中,我们相信比亚迪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十二五”期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加快发展中小板。未来五年,我国主板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步伐,大型企业境内外同步上市、企业整体上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均在政策支持、推动之列。资本市场将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个“五年”,

  资本市场更需给力

  今年开始的新的五年规划,经济发展方式在深度转型上有所作为,不仅将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也将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增添新的动力。

  首先,中国的内需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5年,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的扩张,将带来巨大的进口需求,为全世界各国提供很大的参与及合作机会。

  其次,中国的产业升级,将使全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中国将把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将从知识产品生产和知识型服务两个层面推动中国加快向知识型经济社会迈进,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由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将从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的模式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给拥有科技和服务业优势的世界发达国家、发达经济体带来众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