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8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苏利川
从呼兰河富强村河段来看,一代才女萧红笔下美丽的呼兰河滩涂草原已经不复存在;其实即使站在呼兰河大桥上,除了眼前的“面子工程”,远处的视线同样会被连绵起伏的沙山隔断,除了零星点缀着一些绿色,地表一片枯黄。在日益疯狂的采砂淘金下,以拥有寒地黑土而著称,承载了千年女真文明的呼兰河或许终究逃不过被“掏空”的命运,环保注定成为哈尔滨市发展道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采砂三宗罪
一般而言,位于河道内的采砂场多是利用河滩和围垦河道进行经营,由于这种方式往往是无序生产作业,超载车辆常常碾压堤顶和河滩,从而造成堤防管涌、渗漏甚至堤路损毁;河道采砂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妨碍河道行洪,给城区防洪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此都有严格规定。
在环保和经济方面,河道内砂场还是河流主要的污染源。在沙子从河中或土地中挖出后,并不能直接用于建筑施工的,必须经过冲洗或淘洗才能出售。挖砂者不会用自来水洗砂,都是就近用河水洗砂,这就在挖砂破坏环境之后,又形成了二次污染。与此同时,砂场砂石供应运送车辆穿梭于城区,还会增加交通压力,因洒漏影响市容。
由于许多经营场地往往未经规划许可,一些经营砂场并没有国土使用证和河道生产作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经营活动中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所以采运砂行业的经营场地一般由政府统一组织规划管理,其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招标竞价获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呼兰河口采砂的破坏性除了具有一般性河道采砂的共性之外,对于呼兰河生态还有毁灭性打击。
呼兰河拥有得天独厚的寒土黑地资源。昔日的呼兰河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枯死的植物在地表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岁月的腐蚀,形成逐步形成了60-100厘米厚、黑色的腐殖质性土壤(即寒土黑地),这种黑色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被称为“土中之王”。然而,由于抽空了河道中的沙子,也导致岸边滩涂地大面积垮塌,采砂船沿着垮塌处继续抽砂,渐渐地,滩涂草原变成了水塘,从而导致成片的滩涂草原不复存在。
采砂利益链冲击城市生态链
黑因寒生,寒而生黑,寒地黑土同生并存。充分挖掘自然优势,呼兰河成为哈尔滨不可或缺的天然资源。
“江北是哈尔滨的希望,是哈尔滨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主要标志,是展示哈尔滨未来城市形象的新城区。”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如是说。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最新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北跃”的范围不仅包括哈尔滨市松北区,还包括利民开发区(即松花江以北到呼兰河),在这个区域里,至少将建成200平方公里是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区。
这是哈尔滨的一块宝。从2008年起,哈尔滨市开始恢复建设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呼兰河口湿地,哈尔滨市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的珍稀水禽资源因此得到保护。据统计,该工程总面积19262公顷,恢复湿地面积125公顷。恢复重建的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在更高的层面上,该湿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将成为国家宝贵的湿地生物物种库和基因库。
作为呼兰河口湿地的一部分,呼兰河滩涂草原的重要性举足轻重,然而多年来,滩涂草原疯狂的采砂行为屡禁不绝。因为“挖掘机一铲下去就能挣四十多元钱”,而这还是几年前的行情。
“在背后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采砂人根本不顾及随意采砂造成的危害,只要能采出砂子,他们不择手段。”一位知情者说,随着财富的日积月累,一些采砂人用金钱缔结利益同盟,编织成层层关系网,乃至如今垄断市场,附近居民敢怒不敢言。
“耕地上是疮痍遍布的深坑,湿地中是绵延林立的大小沙堆,滩涂上是嶙峋起伏的建筑垃圾,河道上是横亘而起的拦河土坝……”一家媒体这样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每年都有媒体穷追猛打,每年都有职能部门例行监督,年复一年,呼兰河畔的采砂之风依然如故。
眼下正值东北一年中的黄金季节,但呼兰河畔采砂场周围却暮气沉沉――村民们大白天紧闭着门窗,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上覆盖着厚厚的尘土,村庄四周看不见一个人,只有一根根抽沙管“爬上”了一座小砂山,砂场中掺杂着的深色沙子告诉人们,这里刚刚还在抽沙。
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在哈尔滨新战略发布后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做这方土地的主人,只要人人做主人、人人敢担当,哈尔滨的新战略就一定会实现。”可是在布满采砂场的呼兰河畔,究竟谁在做主人?谁人敢担当?
树木根部被抽沙后的情景,在寒冷地带的树木生长存活需要很多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