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8日 01:24 来源: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黄烨 实习生 杨颖君
继中国概念股后,中国高铁也开始遭到国外“唱空”势力的围剿。7月27日,《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发现,“7·23”甬温线事故发生后,包括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彭博社和韩国的《东亚日报》在内的外国媒体,不间断地表达了对中国高铁出口的担忧。
“我们不能忘记已经发生的事故。”昨日,数位分析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但同样不能忽视西方国家对中国高铁‘唱空’的真实目的:借此打压中国,并最终抑制中国经济发展。因而,相关部门目前既需要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也需要警惕来自外部的‘唱空’之声。”
“唱空”中国高铁
美国彭博社引述日本某公司一位总裁的话称,“他们卖高铁的机会变为零,我觉得他们恢复不了信心。”早前,美国和部分投行就曾质疑中国高铁发展的速度,日本更是发出了中国“剽窃”日本高铁技术的论调。
韩国最近亦表达了对中国高铁的调侃。《东亚日报》评论称,“一道闪电就让中国崛起坠落。”此外,还有外电报道称,日、德、法等国欲将中国从泰国、俄罗斯等国的高铁市场竞争中赶走。
实际上,遭“唱空”的还有与高铁有关的方方面面。瑞士信贷发布报告称,“7·23”甬温线事故及京沪高铁自运行以来频繁出现的故障,可能在近期内抑制投资者对新铁路线沿线城市的地产投资兴趣;在资本市场中,中国概念股接连遭遇大面积抛盘,并伤及到了A股市场且造成了不少投资者的损失。昨日,还有消息称,高铁概念股想继续高价IPO(首次公开募股)已几无可能,已经上市的高铁概念股融资前景也蒙上了阴影。
实则打压中国
在私募经理孙伟强看来,西方国家上述“唱空”言论的背后“有着明显的利益博弈”。“德国高铁、美国波音、欧洲空客均曾出现过重大事故。但仔细比较,中国这起事故在全球引起的关注远大于之前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事故。而且,本次事故的‘主角’是动车,而非高铁,但西方媒体却一致将枪口对准了高铁。”孙伟强说。
“或许打压中国,制约中国的高铁出口才是西方‘唱空’中国的根本目的。”孙伟强对记者说,“实际上,抛开‘大干快上’的思维不说,中国高铁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包括轨道板、铁路桥、机车组及控制等系统均在全球范围具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中国高铁在国际轨道交通工程市场上的份量正在逐年加重。中国南车早先的年报显示,该公司2008至2010年在国际市场上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1%,2010达44.86亿元,占其总营收的7.22%。目前,中国南车在沙特麦加地铁、泰国BTS地铁、香港地铁、伊朗马沙德轻轨等5个项目完成了试制。铁道部公开数据也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铁路相关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合同金额达260亿美元,铁路技术装备已出口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成绩已超越了不少铁路“前辈”国家。
“中国高铁还在资金上具有优势,在一些国际工程项目中,中国日益强大的金融实力也是高铁‘走出去’的强大后盾。”孙伟强表示。“以美国加州高铁项目来说,中国高铁的成本优势若不被考虑,而德国、法国或者日本、韩国等价格高昂的竞标者又无法为该项目提供巨额资金贷款或支持的话,他们也将很难得到项目合同。”
“客观而言,事故的发生确实给中国铁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某种程度上,这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最终给了西方国家‘唱空’的口舌。”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教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