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债市枯水“财神客栈”歇业 “银券基保财”套利折戟

2011年07月29日 05: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元

   正经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夹击的债市危机仍在发酵。无论是基金、券商自营、保险、财务公司都在忍受着债市的痛楚。

   7月28日,银行间市场交易的10云投债(1080095.IB)暴跌3.67%,收于92.3841元,收益率攀至7.062%。

   当日,中诚信评级发布公告,将10云投债和11云南铁投债的债项等级、云投集团和云电投的主体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的公告,其他城投债也跌多涨少。

   沪深交易所市场的债市亦跌跌不休,企业债指数、公司债指数、分离债指数全部下跌,国债指数收平。15只交易的可转债全部下跌,成交量大的工行转债下跌0.95%、中行转债跌0.55%。

   对基金而言,7月份,债基遭遇大规模赎回;对券商和其他投资机构而言,养债套利的传统盈利模式当下难以为继,浮亏可能惨重。

   债基怪圈

   债基原本是投资避风港,但近期,这个港湾并不平静。2010年债基获得7.06%的高收益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债基实现发行高潮。共计23只债券型基金成立,平均首发规模达20.85亿份,其中富国天盈分级债基更创下三天吸金超过80亿元的发行纪录。

   但债基走势并不理想,中信标普全债指数今年以来上涨1.33%,纳入统计的155只开放式债基年内平均收益-0.91%。

   许多分析师认为,打新受挫是造成上半年债基表现差强人意的最重要方面。但6月中旬开始,新股再续不败神话,债基走势却更差劲。

   根据wind统计,7月1日至27日,196只债基平均收益率为-0.83%,接近债基上半年的平均水平。

   什么原因造成债基大面积下挫?观察跌幅前列的债基,答案直指——“可转债。”

   7月1日至27日,债基跌幅前十名分别为博时信用债券C、博时信用债券A、博时信用债券B、博时转债C、华商稳健双利B、博时转债A、华商稳健双利A、华商收益增强B、富国可转债、华商收益增强A,净值跌幅分别为4.24%、4.1184%、4.1184%、3.4378%、 3.4314%、3.33%、3.3203%、2.5958%、2.5355%、 2.5025%。

   根据二季报数据,上述基金资产配置中,可转债占基金净值的比例非常高。博时信用债A、B、C的债转债配比为43.28%;博时转债A、C可转债配比达67.93%;富国可转债基金的转债配比高达72.48%。跌幅前10名的基金算术平均可转债配比为41.65%,而全市场债基这一比例仅21.3%,仅为跌幅前十名的一半。

   反观可转债,工行转债7月份以来下跌3.12%、中行转债下跌4.11%、石化转债下跌4.62%。

   7月初,有机构债券投资总监称,A股2700点以下可增仓转债,中行转债对应低点大约为105-106元。近一个月过去,股市还未跌到2700点,中行转债已跌至101元附近。

   如果说信用债的下跌是受城投债影响,因为城投债的信用危机让投资者重拾信用风险,信用债遭到抛售,那么发行可转债的公司都信用非常好,为何也如此剧烈下跌?

   “根源是流动性枯萎。”7月28日,诺安基金固定收益组投资总监张乐赛称,由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的影响,投资债基的各类机构诸如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流动性都受到冲击,于是它们大量赎回债基。

   而债基为应对赎回,只能抛售流动性好的债券品种。可转债成为抛售对象。“相比其他债券,可转债流动性最好。”截至7月28日,中行转债7月份总成交42.59亿元。

   一些流动性不好的可转债遭遇近一个月地量成交。如中鼎转债,7月份以来,日成交没有突破100万元。这些可转债由于没有接盘者,价格下挫程度甚至好于流动性好的债券,中鼎转债7月以来下跌3.09%。

   对于债券型基金经理而言,这种情况比较罕见。“过往,机构的资金紧张会持续一阵,但没有这么久过。”张乐赛介绍。

   从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走势能看出,6月以来,7日shibor从3%附近攀升,最高超过9%,然后回落到5%附近震荡。今年2月22日,shibor摸达6.25%,但半个月后就回落到2%。

   资金紧张造成机构们持续赎回债基,而债基又持续赎回可转债,导致可转债持续下跌,进而影响债基净值,而净值下跌又引发投资者赎回债基。由此,债基进入恶性循环。

   “虽然中长期看,可转债到了投资价位,但短期流动性风险仍很大。”张乐赛说。

   “银券保财”套利空间不再

   债市稳定时,债券投资有种养债得点的策略,这几乎是无风险的套利。其方法是先购买100块钱债券,然后把债券质押给一家融券机构,获得资金原债券一定比例的资金,再用这笔资金购买债券,再回购,再购买,如此反复。假设一次的利差达5%,6次则可达30%。

   据债券投资业内人士介绍,不同的机构融资杠杆不同,基金的融资杠杆比例不到1倍,但有的证券公司高达20倍。

   许多银行也用这种方法套利,并发行理财产品。例如2009年9月21日成立的东莞银行玉兰理财价值成长系列之债券1号,4个月实现7%的收益率,年化超过20%。

   然而当下,采用此法套利的机构却遭遇难题。

   一是融资成本提高。

   据深圳一家券商不愿透露姓名的债券研究员介绍,理论上,债券利率高于融资成本即可产生利差,实现套利。然而,6月份以来,融资成本持续高位,挤压了利差,甚至出现倒挂。

   “shibor并非做这种套利机构可以获得的资金成本。”张乐赛称,事实上,做回购套利的机构若融资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当前一周的shibor在5%附近,回购债券所付出的融资成本还要再多几个点,可能达6%-8%。

   但债券利率不及这个数字,就会出现倒挂,产生亏损。

   由于套利利用杠杆,其亏损也成倍放大。

   另一方面,这类机构主要通过回购信用债操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此操作的机构面临另一种亏损:债券价格下跌的浮亏。

   除流动性因素的影响,信用债跌跌不休还来自信用风险提升。它是由城投债传导而来。

   “虽然城投债信用风险的释放在3-5年后,但当前的困扰是没人知道这种风险多大。城投公司贷款的清偿马上就要开始,会否违约?”前述深圳某券商研究员表示。

   城投债问题亦激发起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担忧。“今年3月份之前,投资者对债券只关心利差,很少关心信用。”张乐赛介绍。历史上,中国债券的违约风险很低,且去年5月前,城投债都拿收账款做担保,人大批准,政府信用挂钩。

   当下,城投债信用风险暴露,也向信用债蔓延。于是信用债价格不断走低,7月以来,交易所公司债指数下跌0.57%。

   但对通过信用债套利的机构而言,债券价格的下跌意味着浮亏。因为杠杆存在,这种浮亏随之翻倍。

   若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没改善,可以想象,年底大量参与回购套利的券商、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所面临的亏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