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谁为研报丑闻埋单

2011年07月30日 01:25 来源:华夏时报

  张学光

   连续爆出的券商研究报告丑闻,已经波及了中信、中金、渤海、银河等国内重量级券商。而这些报告在被媒体报道之后,投资者对于券商研报质量的审判愈演愈烈。

   “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你应该读一读高善文的博客。”某券商分析师如是说。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针对券商研究报告所做的分析和辩解,几乎就是行业想要发出的声音。高善文在博客中提出,券商研究报告的受众应该是机构投资者,而普通投资者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分析师的客户和粉丝主要是可以自主决策、自主承担风险、有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小部分社会人群,而不是芸芸大众。”

   虽然事实上,每一名分析师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当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得到的往往是沉默和婉言谢绝。面对舆论质疑的高压,分析师自我的辩解都很需要勇气。

   而券商面对行业危机在公关能力上的缺失,加剧了投资者对于券商理亏的主观判断,宁愿相信那些广泛传播的推断:券商分析师与某基金经理一同去上市公司调研,在调研的同时,基金经理已经开始建仓买入,随后券商分析师开始发布关于公司利好的研究报告,基金再陆续卖出。

   券商究竟怎么了,研究报告还值得信任吗?

   针对这一问题,《华夏理财》多名记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与24位行业分析师以及10家券商研究所管理层进行了深入沟通,同时,对基金经理、私募人士、上市公司以及普通投资者发布了调查问卷,回收的样本超过13200份。通过这次调研,看到了整个券商研报质量背后的行业生存现状。

   当下国内证券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于智力资本的争夺导致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人员快速流动成为必然。尽管各家券商在研报上紧把质量关,然而年轻的分析师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去迎合卖方机构的需求,同时,研报传播渠道的混乱,又使得这些年轻分析师在研报上的错误被加剧、放大。

  研究报告:抄袭、乌龙、

  造假、噱头、挂名外包

  本报记者 荦荦 上海、北京报道

   “满纸荒唐言。”这是舆论对当下券商研究报告的一种评述。虽然这种说法显得有些偏激,不过当下“荒唐”事件确实在频繁发生,归结起来无外乎:研究报告造假、抄袭、乌龙、外包、挂名以及制造噱头几种类型。

   本报记者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走访时,不少券商研究员向记者抱怨:因为浮躁的研究员写的研究报告,加之媒体报道的舆论压力,使得整个券商研究群体都蒙受骂名,现在好的券商研究员简直就是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

   的确,目前的券商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个卖方分析师行业。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最近的博客中也揭露了券商研究报告存在的问题。他直言,过去8年中卖方分析师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发生着两个重大而持续的系统性变化:一是研究报告的质量一降再降,以至于捕风捉影、观点雷同、论证草率、市场批评诟病越来越多;二是研究服务的方式争奇斗艳,以至于花样百出、耍嗲卖呆,甚至出卖“色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荒唐”事件发生后,有的券商研究员及时纠错,有的券商研究员死不承认,也有的券商研究员称“报告不是我写的”。面对券商研究报告的乱象,监管层似乎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即便很多券商研究机构认为当下的监管已经很严厉了,但问题仍然存在,且持续发生。

  NO.1 抄袭

   抄袭这种“罪名”几乎是所有券商研究员都难以承受的。然而,抄了就是抄了,狡辩也是徒劳。

   2010年7月,东兴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王玉泉打破了券商研究报告界积压已久的沉闷,他所涉及的事件便是“抄袭”,虽然他不愿意承认并极力否认。时隔一年,投资者一提到抄袭事件,最先想到的就是东兴证券的王玉泉。当时,王玉泉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与日信证券IT行业研究员张广荣的《青岛软控:研发实力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内容雷同,此外,该研究员署名的另一份研究报告也与天相投顾一位分析师的研究报告非常相似。

   在此事件发生之前,证券市场就已经露出研究报告抄袭的“隐患”。2008年,东吴证券《从历史走势和周期理论看“六月收红”的可能性》被指抄袭股民文章;2009年5月,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员唐晓斌撰写的《哈空调瑕不掩瑜,明天会更好》也被指存在抄袭情况。

   对于抄袭事件频发的原因,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各家券商研究员均认为,如果不是抄袭,雷同的可能性不大。7月24日,记者在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附近约见了中原证券券商行业分析师谢佩杰。这个80后的浙江女孩大学毕业不久便加入了中原证券,她就券商研究报告抄袭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们公司对研究报告的要求比较严格,审核更严格,”她说,“如果去同一家上市公司调研,公司所提供的内容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分析师的判断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便判断相同,落在文字上,表述也不会完全一致。”

   对于导致抄袭事件发生的原因,说到底还是职业道德。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虽然各家券商都规定研究员的工作量,但是并没有严厉的措施,如果完不成任务就会受到怎样严厉的惩罚。

  NO.2 乌龙

   乌龙也是券商研究报告的一个死角。乌龙特征最明显的要属银河证券最新的一份报告。

   7月9日,银河证券一份署名为分析师王国平的研究员报告,称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在银河证券发布此份报告的前一个交易日,攀钢钒钛的收盘价格在12元附近。而银河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似乎也有理有据:按盈利能力计算,公司目前每股资源价值高达277.8元;即使参照三大矿山“股价/每股资源价值”的最小值67.7%的数据,攀钢钒钛的股价目标也将达到188元,未来增长潜力非常值得期待。

   这份报告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从12元到188元,如此大的涨幅差距惊到了市场。在被媒体曝光如此之高的涨幅后,上市公司也被“雷倒”了,开始发布公告对券商的调研进行核实。与此同时,银河证券也意识到自己的“荒唐”,发布公告称算错了。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研究员就此问题发表评论称:“乌龙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券商研究机构对于研究报告把关不严格,从12元到188元,如此巨大的涨幅,在领导审核报告的时候完全可以发现,如果确实是计算有误,完全可以避免发表。”

   该研究员称,他所在的研究所对于研究员研究报告的发布极其谨慎,要经过主管领导、研究员领导和券商研究所报告在线评估平台三层把关,才能够顺利发表。虽然银河证券在随后的报告中进行了修正,但这种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退却。

  NO.3 造假

   说起造假,大多数投资者会立刻想到中国宝安的石墨门事件。7月25日,上海恒生大厦,曾经深陷研究报告阴霾的券商主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中国宝安的石墨门事件中,平安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湘财证券等券商均因撰写研究报告而卷入风波。

   “其实券商研究员有的时候很无奈,”该券商主管一开口就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说,“现在圈内的气氛确实比较浮躁,但媒体对于券商研究报告问题的报道有时也有失偏颇。以宝安事件为例,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媒体可以有三种假设:券商造假、公司发布虚假消息、券商和公司联合作假,然后进行分析,可媒体一上来就讲券商研究员造假,这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从中国宝安的石墨门到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市场对于券商研报的可信度表示怀疑,也无可厚非。因为券商的研究报告关乎着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前途,很多散户对于券商研究报告过分依赖,以至于在达不到研究报告的预测时,便揭竿而起。

   对此,该券商主管表示:“一个具备职业操守的研究员不可能去蓄意造假,这是职业和道德底线。但对于普通散户而言,券商的研究报告并不是投资的法宝,只是一种投资参考,而且这个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因为达不到预期就认为研究员弄虚作假。其实研究员的研究报告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

   投资者固然应该在阅读研究报告时有更多的理性思维,但券商研究员也应该对于自己的言论更加谨慎,因为造假事件发生后,总要有一方会因研究报告失真而付出代价,券商加强自审、监管层加强管理这是必然,但研究员在撰写研报时保有良心才是最根本的。

  NO.4 噱头

   当下,噱头在研究报告中明显越来越多。

   中信证券称:“天价涪陵榨菜价值2200元。”渤海证券称 :“医药公司冠昊生物专业补脑残。”国信证券称:“青岛啤酒存在七倍上升空间。”即便不是专业人士,普通的散户也能一眼看穿,这是券商研究报告制造的噱头。

   最雷人的噱头报告要属国信证券发表的《上市公司实质受益 维持水利水电推荐》,该报告从上古时代的共工氏治水,写到大禹治水,并配有多幅古代治水人物插画,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十二五”规划期间,水利建设股将会具备更丰富的内涵,并称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建设板块将逐渐步入资源水利时代。

   这种采取古传说进行举证的方法,在券商研究报告中很少见。虽然研究报告该不该出现诙谐的论据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市场显然对于这种制造噱头的研报写作方法存在非议。

   “券商研究报告通过标题或者噱头来吸引人,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每天有很多研报出炉,如果不想办法吸引眼球,研究报告可能就会淹没其中,现在券商研究所的竞争也很激烈,很多中小券商都有自己的研究所,研究报告要想吸引人,就要绞尽脑汁,而且从理论上来讲,他们的论述也是有依据的,内容上的监管其实很难。”上海一位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如是说。

   在饱受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券商研究报告的噱头就不难理解,但是券商研究报告并不是娱乐新闻,在已经陷入反向指标危机的情况下,准确更为重要。

  NO.5 挂名与外包

   研究报告挂名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由于很多研究员从业资格未满,不能独立撰写研究报告,于是便挂他人之名,从事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银河证券攀钢钒钛的报告就牵涉到挂名问题,该报告的署名作者为王国平,银河证券的公开信息显示为,中国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研究主管。而一位了解内情的分析师则表示,王国平名下的很多报告都不是本人所写,均为挂名。媒体还给王国平封了一个“马甲王”的称号。

   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这种现象在券商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研究员在没有获得从业资格之前,没有办法独立撰写研究报告,于是就采取挂名或者合作的方式发表研报,不过虽然是挂名,挂名人还是要对研究报告进行审核的,毕竟挂名人也要对研究报告担负责任。”

   至于券商研究报告外包的情况,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研究员均表示并不知情,“如果有,也可能是发生在一些特别小型的券商身上。”

   上海一家券商研究所主管也表示:“券商研究报告外包的事情不敢说没有,但是可能性比较小,因为风险还是蛮大的,如果有也是极少数,因为研究能力特别差。”

  记者手记

  少一分荒唐多一分责任

  文/荦荦

   7月的上海有点沉闷,金融机构密集分布的陆家嘴亦如此。

   在短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约见了多家机构的研究员。但在记者离沪的前一天,原本约好的一家大型券商研究员突然致电,“对不起,这个话题我真的不方便公开来评论。”“那匿名呢?”这位研究员迟疑了片刻,最终还是答应了记者的采访。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这位研究员对于记者保有超乎寻常的警惕,每每开口字斟句酌,看到记者的录音设备,警惕性再高一成。记者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得知,这位分析师曾经因为一篇增持研究报告惹得媒体的批判,其预测某公司的股价并没有达到预期。

   “这个行业很辛苦,没有办法,通宵赶报告是常事,但是市场不断在变,昨天一切还运转正常,明天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外因对于一份报告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投资者似乎并不理解。”该研究员感到万般无奈和委屈。

   感到无奈的研究员为数不少。“现在这个圈子太浮躁了,但是研究员本身也很无奈,一方面是广大的投资者,一方面是报告买方,哪个都得罪不起。”在陆家嘴某大厦一层的咖啡厅,一位券商研究所主管如是向记者倾诉。

   的确,在券商的研究报告中,很少能够见到“减持”、“卖出”的投资评级,这其中的利益链条也是公开的秘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悉,曾经有一位研究员,由于研究报告的买方基金持有大量的地产股,而当时该券商的研究员已经意识到地产股的风险,于是撰写研究报告“卖出”,但最后的代价是离开。因为他的评级行为危及到了客户机构的利益。

   这的确是研究员的无奈,也折射出研究报告这一领域多么亟待规范。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研究员、研究所主管都承认券商研究报告存在各种问题,但他们也都认为这只是极少数的个案,不能让个案来混淆视听。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就坦言:“研究员的报告大部分还是好的,研究员大部分还是勤勉尽责并且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但研究报告只是对未来的预测,既然是预测就没有人能够做到100%。”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