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30日 06:44 来源:华夏时报
文/张学光
连续爆出的券商研究报告丑闻,已经波及了中信、中金、渤海、银河等国内重量级券商。而这些报告在被媒体报道之后,投资者对于券商研报质量的审判愈演愈烈。
“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你应该读一读高善文的博客。”某券商分析师如是说。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针对券商研究报告所做的分析和辩解,几乎就是行业想要发出的声音。高善文在博客中提出,券商研究报告的受众应该是机构投资者,而普通投资者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分析师的客户和粉丝主要是可以自主决策、自主承担风险、有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小部分社会人群,而不是芸芸大众。”
虽然事实上,每一名分析师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过,当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得到的往往是沉默和婉言谢绝。面对舆论质疑的高压,分析师自我的辩解都很需要勇气。
而券商面对行业危机在公关能力上的缺失,加剧了投资者对于券商理亏的主观判断,宁愿相信那些广泛传播的推断:券商分析师与某基金经理一同去上市公司调研,在调研的同时,基金经理已经开始建仓买入,随后券商分析师开始发布关于公司利好的研究报告,基金再陆续卖出。
券商究竟怎么了,研究报告还值得信任吗?
针对这一问题,《华夏理财》多名记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与24位行业分析师以及10家券商研究所管理层进行了深入沟通,同时,对基金经理、私募人士、上市公司以及普通投资者发布了调查问卷,回收的样本超过13200份。通过这次调研,看到了整个券商研报质量背后的行业生存现状。
当下国内证券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于智力资本的争夺导致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人员快速流动成为必然。尽管各家券商在研报上紧把质量关,然而年轻的分析师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去迎合卖方机构的需求,同时,研报传播渠道的混乱,又使得这些年轻分析师在研报上的错误被加剧、放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