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谁在操控基金的规模?

2011年07月30日 07: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谁在操控基金的规模?

  小米 绘

  刚刚披露完毕的基金二季报显示,有一些基金的规模成倍扩大,最夸张的一只基金规模扩大了541.42%;还有一些基金的规模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某基金规模减少了88.26%,差不多只剩下十分之一。如此夸张的变化,显然难以用正常逻辑进行解释。

  这让人想起一种名为刺豚的热带鱼,每当遇到天敌,就会吞下大量海水,使得身体突然膨胀两三倍,吓退敌人。待危险消除,刺豚把海水排出,身体就恢复正常。凭借这份收缩自如的本事,让刺豚繁衍至今。

  那么,是谁在操控基金的规模?投资者显然不是主角。基金规模的变化,与一只基金的存亡相关,更与基金公司的利益链条紧密相连。对此,记者进行了独家调查。

  规模离奇膨胀,不乏“背后推手”

  在基金新近披露的二季报中,一些基金规模的离奇变化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们的规模在一个季度内扩大至原来的几倍。如果是投资者所为,必定是因为基金业绩良好、能带来赚钱效应,才会引发大量申购。然而今年的市场并不理想,而且这些基金的业绩并无突出之处。

  记者经过挖掘整理财汇资讯数据,发现在净申购量最大的10只基金中,两只来源于同一家基金公司:万家基金。其中一只是万家双引擎灵活配置基金,规模从一季度末的5325万份,扩大到二季度末的3.18亿份,净申购 2.65亿份,净申购比例达到496.93%。另一只是万家增强收益债券基金,净申购份额达到6.69亿份,净申购比例300.44%。

  从上半年投资业绩来看,前者在156只混合型基金中排名106;后者在182只债券型基金中排名123位。那么,为什么它们的规模双双迎来“跨越式发展”呢?

  据业内人士分析,万家双引擎灵活配置基金规模扩大近五倍,很可能与该基金逼近清盘“红线”有关。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在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后的存续期内,若连续60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可终止该基金。据财汇资讯数据,2011年3月31日,该基金净值为0.9507元,乘上5325万份的规模,基金资产净值为5062.48万元,确实逼近5000万元“红线”。

  据该人士分析:“基金公司或其股东,很可能动用自有资金申购该基金,使之暂时脱离难关。”至于另一只债券型基金,并无清盘之忧,规模也大幅扩大,则让人有些费解。

  尽管该公司并未披露任何自购基金的信息,但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2011年3月6日,万家基金曾发布公告,公司原董事长和总经理双双离任。新任董事长毕玉国来自大股东齐鲁证券。由此可以推测,两只基金的巨额申购,可能是股东支持新班子的一份“厚礼”,也可能是基金公司自购使然。在2010年,万家基金就曾多次自购旗下基金。

  除了万家两“兄弟”,二季度规模膨胀最大的是国富成长动力基金,该基金净申购比例达到541.42%,净申购份额达到9.92亿份,基金规模从一季度末的1.83亿份一跃上升到11.75亿份。该公司同样没有披露任何自购方面的信息,但公司外方股东富兰克林邓普顿在二季度公开表示十分看好A股的投资价值。而且,2010年国海富兰克林曾用1500万元购买过一只基金,恰好就是国富成长动力基金,并一度取得逾300万元的浮盈,因此不排除该公司再次自购自家基金。

  规模大幅缩小,因“帮忙资金”抽离

  二季度,同样有一批基金遭遇超大比例净赎回,其净赎回比例达到了70%-80%,也就是说,现有规模只有先前的几分之一,相当惊人。

  在这类基金中,记者发现三只QDII基金尤其引人关注。长信美国标普100基金净赎回比例高达88.26%,从季初的5.08亿份下降到季末的5970.55万份;紧随其后的是大成美国标普500基金,净赎回比例79.22%;还有华宝兴业成熟市场动量优选基金,净赎回比例77.72%。

  通过比较研究,三只基金之所以遭遇如此巨大的净赎回,并非与国际市场动荡或者基金业绩不佳相关,而是与它们的成立时间有关。三只基金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成立于2011年3月。也就是说,三只基金都是新成立的基金。因此,在运作第一个季度就遭遇大比例赎回,表明三只基金的成立,都有赖于“帮忙资金”的参与。

  据熟悉基金发行的人士透露,通常基金为了达到2亿份的首发底线,或者说为了让发行量好看一些,通常都会找机构“帮忙资金”。这些资金提出的首要要求是“不能赔钱”。所以,当基金在成立后打开封闭状态,“帮忙资金”就会尽快撤离。甚至某些基金会等“帮忙资金”撤离后再建仓。从业绩看,长信美国标普100基金在二季度末取得了1.5%的正收益,另外两只轻微亏损1.5%左右。

  今年2-3月份成立的部分其他基金,也出现了30%-40%左右的赎回,这里面同样有“帮忙资金”的身影,只不过比例低于上述几只QDII基金。这表明QDII基金在2008年大比例亏损后,至今仍不受基民欢迎,其发行难度比其他类型基金高,所以需要更大比例的“帮忙资金”。

  在遭遇大比例赎回的基金中,还有多只货币基金。信诚货币、浦银安盛货币、长信利息收益货币、国联安货币等货币基金的赎回比例都在65%-56%之间。这与今年“钱荒”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热销有关。

  基金追求规模,“面子工程”普遍

  从二季度基金规模的膨胀和萎缩,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基金规模的夸张变化,基本都不是基民所为,而是巨额机构资金的进出造成的。而且,这些资金的背后,是基金公司的身影。基金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左右基金的规模,有的是为了避免基金清盘,有的是为了让基金顺利成立,还有一些是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从前两种情况看,都表明基金公司的目标取向依然是追求规模,至少是为了扩大规模而进行的“面子工程”,以期增强宣传效应,吸引普通基民入场。如果与今年基金的发行热潮相联系,这一趋势就更加明显。年初,不少基金公司提出,今年要实现发行6只、8只甚至10只基金的目标。其逻辑是迫切希望提高管理规模,从而收取更多的管理费。实际上,基金公司的投研力量并不能支撑这些扩张,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已成为常态,突击提拔“青涩”基金经理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都表明,总体上,基金公司的利益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并不能画等号。

  持有人利益得不到尊重,表现之一就是基金缺乏赚钱效应,新基金不好发。基金公司为了顺利发行新基金,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求银行帮忙,求机构帮忙,当基金成立后,“帮忙资金”会离开,而银行为了完成其他基金的发行任务,也会劝说基民赎回刚刚成立且略有盈利的基金。如果投研跟不上,这些基金接下来的业绩不佳、规模就会不断缩小。可见,规模不是“追求”来的,而是靠赚钱效应自然形成的。靠“帮忙资金”人为地做大规模,到头来还是回到原点。唯有提高投研能力,切实以投资者利益为重,基金公司才能走出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