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1日 06:34 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卢元强 实习生 杨明
距国务院要求公开“三公”经费的公开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了,仍有外交部等11个中央部门尚未公开“三公”经费。而已经公开的88个部门的“三公”费用数据,也引发了公众的各种疑问。
为何“晚交作业”
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而已公开的88家中央部门的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共计64.5亿元,余下的近30亿元的经费支出还“没着落”。
近90%的国家部委都选择了在7月份公开“三公”支出,已经是晚交“作业”了,那么余下的部门何时公开,也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昕认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肯定是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来公开“三公”支出的。大部分部委都晚于规定时间公布,原因或是要将庞大的经费支出进行归类、细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可能存在“不敢公开”的因素。有些支出说不清楚或者没法对外说的话,就会带来这样的“迟到”。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也发表评论认为,“不愿意公开‘三公’消费不奇怪,任何一个很少受到制约的部门都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明细账本,因为花钱太多,账本难看,会激起民意反弹。”
为何口径不一
回顾已经公布的88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每个部门发布的详细程度都不尽相同,卫生部、水利部、广电总局、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在支出的表格之后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但有的部门公开账目却非常简单,甚至短到只有一个表格和几行说明。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只列出了2010年“三公经费”的预算数和实际支出数,以及2011年的“三公经费”。对于具体数字的解释则含糊不清,在公务用车费用支出超出预算的解释上,只有一句:“主要是增加了(资综[2010]97号文)批复购车一辆。”
除了公开的详细程度标准不一,各部委对预算、决算公开的各项细节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状况。例如,人均“三公”经费的开支,农业部、卫生部等均给出了该项数值,而相当多的部委并没有提到这个项目。
各个部委对于超出预算部分的解释也让公众陷入“云里雾里”。如中科院解释有“近千个野外观察台站”是公车消费超出7000万元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些资金是否也包括了科研费用呢?
对此,张昕认为,需要对《预算法》进行完善,以促进对“三公”费用公开的规范化。“三公”费用支出,其实是对政府预算的一个披露。而披露的方式和细节,比如说统一的表格、披露的项目、发布的时间等等,都需要更加细化的规定。
何时能制度化
张昕认为,今年通过对中央部委的“三公”费用公开,已经是民主化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实在“太粗糙”,还是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制度化。
据悉,在中央部门之后,国务院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要逐渐推行“三公”支出的公开。而北京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政府。7月21日,北京市财政局在人大会议上公布了2010年的“三公”支出,还对其中的各项支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被指为地方公开的典范。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行,要求政府公开其预算,而今年是要求公开“三公”支出,可见信息公开是在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而“三公”支出不是以公开为最终的目的,制约这一部分支出才是目的。通过公众、媒体的监督,做到政府的公开、透明。但是现在相关的细节还缺乏规定,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对《信息公开条例》做具体的规定,能够使相关的信息公开更加规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