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1日 16:02 来源:《新营销》
■文/沈伟东
缘起
2009年四五月份,我在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作的兄长被重型机械砸伤脚背,左大脚趾粉碎性骨折。在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之久。花费数万元,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抗菌治疗,伤口无法收口,长期流出黄色分泌物。医院诊断为外伤感染,引发骨髓炎症,当时已把脚大拇指第二关节处截掉1厘米。医生告诉我哥骨髓炎难以控制,还需要截肢。
后来,我兄嫂四处求医未果,只好按照医院处方抗菌治疗,等待截肢时机。期间,我嫂子在咸阳的同事家遇到一位从河南来探访亲友的民间中医—这位中医曾经在王石凹煤矿工作过,无意间谈到我兄长的病。这人说可以试试中医,由他来治,如果无效,分文不取,如果能治好,就收点药费。我哥嫂对伤情已经绝望,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试着用了这位中医的药。这位中医用简单的中医外用药贴敷处理,经过一个来月的治疗,我哥伤口愈合收口,肌肉生长出来,开始痊愈,且没有留后遗症。
我哥受伤,求医问药,我当时全程关注。我咨询了很多医药界的朋友,都说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这个中医师有如此神效,如果没有亲人求医的亲身经历,我不会轻易相信。
我哥治好病后,我问起这位中医的情况。
原来,这位叫魏春战的中医是洛阳泰生堂中医外科第四代传人。而洛阳泰生堂中医外科是河南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中医药文化背景。
寻访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
2011年6月初,我专程到洛阳寻访泰生堂。
起程之前,我想象中的泰生堂是古香古色的庭院门楣,带有浓厚传统中医文化特点的医馆。从郑州飞机落地,和魏春战医师短信联系,他告诉我诊所在洛阳九都路牡丹桥东边的一座楼上。
到了以后,才发现是租用的一个普通单元房。我到了诊所,遇到一位腿部严重烧伤的病人,魏春战医师正在敷药。原来这位病人大腿全部烧伤脱皮渗液,不能下床,在医院要求植皮,后来转到这里来治疗了两三次,病情好转,可以下地行走了。
我边看年轻敦厚的魏春战医师为病人敷药,边听他讲泰生堂的历史沿革。泰生堂中医外科起源于洛阳市关林镇伊河岸边的刘富村,早年间称为泰生堂药材老局。根据考证,洛阳魏氏泰生堂在清光绪年间设医馆行医,目前留有泰生堂匾牌,数部手抄本医书。由于家谱在战乱和“文革”期间遗失,行医行状在洛阳民间广为流传且能考证翔实的最早是出生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的魏文俊。作为洛阳魏氏中医外科的第一代传人,魏文俊一生在洛阳行医,救死扶伤,施医舍药,在洛阳形成良好的口碑,洛阳一带流传着关于魏文俊的许多传奇故事。第二代传人魏秋发(1902—1957)在洛阳行医。第三代传人魏建子(1936-2010)1955年到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作,其间在铜川矿区行医,至1987年调回洛阳,行医至2009年在洛阳去世。第四代传人为魏建子的儿子魏春战和女儿魏春菊。长期以来,农耕经济和计划经济状态下,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医药信息传播有限,洛阳魏氏中医外科的服务范围有限,尽管疗效神奇,但影响多局限在洛阳附近的偃师、伊川、孟津、新安、宜阳、洛宁等地以及陕西铜川周遍的王石凹、金华山、三里洞、陈家山、桃园等煤矿。
魏春战医师谈到,中医外科湿疗法是泰生堂中医外科治疗的专长。魏氏泰生堂中药膏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的效果。洛阳魏氏中医先辈对泰生堂药膏有这样的表述:“沾药不痛,化腐生肌,筋断接筋,骨断接骨。”魏氏祖传的中医外科湿疗法主治断指、红伤、枪伤、褥疮手术后伤口久不愈合、开放性伤口、静脉炎、慢性溃烂、丹毒、湿疹、疱疹无名肿疼和烧伤、烫伤、痔疮及各种溃疡性伤口。通过魏氏药膏外敷,病者能够迅速拔毒生肌,缝合伤口及时用药能提前拆线,不落疤痕,通经活络,消肿理气,抗感染,治愈后不留后遗症。
魏氏中医外科治疗断指的神奇功效至今被现代医学认为是“不可能”的。断指在正规的医院中,一般采取再植、截肢、合缝植皮等手术疗法,辅以大量的抗生素。而在魏氏中医外科的中药湿疗中,对断指病人不采用手术治疗,避免植皮,以膏药处置为主,施药后病人无痛感。泰生堂药膏对皮肤溃疡、手术后伤口及开放性伤口具有特效,能促使伤口愈合,愈合后皮肤没有红、硬、麻、木、痛、痒等后遗症,对医治褥疮、外伤、外伤感染、皮肤溃烂、静脉炎、疮、疖、烧烫伤、扭伤、红肿、疮溃、疽肿、甲沟炎也有特效。早期的烧烫伤敷以魏氏药膏治疗,轻者上药一次一周内可以痊愈,重者上药即能止痛,愈合后不留疤痕。对消渴症引发褥疮的患者施以药膏,可以活血化瘀、去腐生肌,促使伤口自然愈合。
在洛阳地区行医多年,魏建子、魏春战、魏春菊父子(女)记载了大量中医外科诊治医案。魏春战说我哥的脚趾粉碎性骨折引发骨髓炎的病例只是他诊治上千例病例中的一个小病例,是“小问题”。魏春战拿出父亲魏建子的病案笔记,数百个各种外伤病例的诊治过程和结果都有详细的记录,对重点病人还有多年的随访记录。有如此详尽的医案记录,在民间个体中医师中似不多见。我建议魏春战医师对这些医案整理出版,一方面保存中医外科科研资料,另一方面为洛阳泰生堂中医外科做适当的传播。
魏春战医师告诉我,“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为“河南老字号”,并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记者撰写了介绍断指再生膏的文章发表,介绍了多个用泰生堂膏药断指再生并长出指甲的病例。但这样的病例介绍在正规医院里多被认为是天方夜谈,缺乏科学常识,是虚假宣传。魏氏中医外科主张默默传承,对诊治效果不加渲染。魏医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语能表达出来的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魏氏中医外科的影响力传播目前主要还是靠病人口耳相传。“不过,现代传播方式也在应用。”魏医师处置好一个烧伤病人后,打开电脑让我看“洛阳魏氏中医外科”的博客。有了网络,国内外的外伤病人都可以从网上了解“洛阳魏氏中医外科”的信息,目前,虽然影响不大,病人却分布各地,有些病人还从美国、加拿大通过网络求医问药。
洛阳泰生堂的生存困局
早在十多年前,魏建子带着魏春战、魏春菊撰写了魏氏中医外科发展的材料。魏春战医师让我翻阅了这份数千字的材料。材料认为魏氏泰生堂中医外科遗产不仅仅是具有良效的中医药技艺,还有一套系统的中医外科理论体系。对当前现代医学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魏氏泰生堂能够对这些病症做到手到病除。同时,在洛阳民间,这样一个中医家族,百年来医德为上,救死扶伤,体现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魏氏中医外科以独特的医药文化魅力和神奇疗效在民间享有盛名。作为中医世家,魏氏泰生堂具有传统中医“活标本”的研究价值。
这样一个中医世家在现代社会如何生存和发展,也是多年来困扰魏氏家族的大问题。
魏春战医师告诉我,魏氏泰生堂在清咸丰、道光年间达到兴盛期,现遗留下来的泰生堂牌匾和一些手抄本医著据考证为清中晚期遗物。手抄本医著为中医外科著作,还涉及内外科诸多疑难病症的诊治方法。民国时期,魏文俊先生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使洛阳泰生堂声名鹊起,至今洛阳民间还流传着洛南土匪绑票不绑魏家人的传说。魏文俊老中医治好了很多乡民。很多被他治好病,出身贫寒之家没有钱财回报的年轻人都拜老中医为“义父”。魏文俊老中医博得“义子成群”的美名。1949年,解放军攻打洛阳,魏家支起大锅熬制药膏,救了无数伤员。当时,洛阳关林刘富村的泰生堂在洛阳城里是个有名的医馆,算是大药号。魏家在洛阳也是小康之家。解放后,魏氏泰生堂房产土地收归国有,医馆被逐渐废弃,后人也流落外地。目前魏氏先人留给后人的只有洛阳“泰生堂药材老局”的招牌和治药器皿、几本医书的手抄本。魏春战医师拿出曾祖父魏文俊的照片给我看。照片中的老人清雅沉静,颇有儒者之风。
魏春战医师有些困惑: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对魏氏中医外科进行传承呢,还是寻求更多的主流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对传统的民间中医进行科学研究,进入主流医疗体系。在魏春战医师租用居民楼的“现代泰生堂”里,我们一起讨论起这个话题。洛阳泰生堂中医外科药膏确实有良效,能够治疗被主流医疗机构判定无法治疗的外科病症,但是,却无法用科学仪器分析实验。我当时就通过网络请教上海中医药大学穆拉德研究中心的刘俊博士,有无可能对这样一个传承数代的药膏进行药物实验。刘博士说,如果中药成分单一尚可实验,如果是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实验难度就非常大,而科学实验与中医传统复方之间的对接难度更大。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权威的药理实验,泰生堂药膏还不能进入“准字号”系列,只能以传统工艺炮制,以“卫消证字”号在患者中应用,无法大规模生产推广。而作为中医世家的家族传承者,魏春菊魏春战姐弟没有接受过现代学院医学的系统教育,无法取得正规的执业资格,只能与有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合作半公开化地开展诊疗活动,病人也只能靠口耳相传。—“我的下一代,如果对中医没有兴趣,魏氏中医外科就面临失传的危险。到那个时候,泰生堂就真的成为一个民间传说了。”魏春战医师不无忧虑地说。
让这位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第四代传人忧心的不仅仅是这些。
他感叹中药原料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
洛阳泰生堂祛腐生肌膏的主要中药材料有麝香、象皮、血余炭、黄芪、紫草、没药、当归、黄柏。药物不复杂,但炮制工艺要求很高。“假药太多”,魏春战医师告诉我。炮制药膏的每一种原材料他都要到原产地寻访,都要亲自检验。前段时间,送货上门的药材商拿来一个硕大的麝香,他经过检验,毛壳麝香皮薄、仁满、有弹性、香气浓烈,是好东西,可是,仔细研究麝香仁就出了问题,是假货。检验出假货,也没有什么办法,现在药材市场制卖假货都成了潜规则,他还是掏钱买了那真的麝香皮。有一点掺假,药膏疗效就大打折扣。他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父亲魏建子炮制药膏时的情景,老父亲对药材的严格把关让他记忆犹新。他还记得他和父亲上世纪80年代经常去陕西太白山求访药材。有一次,老父亲一下子买了80多块钱的药材,当时顶老父亲在煤矿工作一个多月的工资了,家里只能省钱吃馒头。老父亲和他还从太白山冰冻层上背回来一瓮雪水,累得他们筋疲力尽。他当时不理解,哪里的水不一样。老父亲就告诉他,不同的地方、不同气温区的水炮制出的药膏效果大相径庭,不能图省事应付了事。
魏春战医师说现在的药材确实没有以前好了。他谈到前些年为曾祖父迁葬,墓穴里有几陶罐随葬的药膏。在墓穴里埋藏了半个多世纪,陶罐打开后犹药香扑鼻,色泽莹润,药膏使用起来有神效,比现在炮制的药膏还要好得多。现在这几陶罐药膏成了泰生堂的“镇堂之宝”,一般舍不得用的。
我作为中医文献学的研究者,认为民间中医世家是中医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民间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仍在民间具有影响力,还在实施有效诊疗活动的中医世家尤其值得研究者关注。这些中医世家可以说是传承祖国医药技艺和医药文化的“活文献”。我和魏春战医师谈到,魏氏外伤药膏是否可以建立现代制药企业进行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洛阳泰生堂中医外科是否可以组建中医特色外伤专科医院,造福更多的患者。对这些问题,魏氏中医外科的传承人也考虑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许多政策、资金、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难题需要解决。
洛阳泰生堂传承与发展的探索
魏春战医师作为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的第四代传承人,自小跟随父亲魏建子炮制药膏、临诊治病。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魏建子带儿女在陕西铜川矿区行医,对魏春战、魏春菊言传身教,姐弟俩打下了厚实的中医药药膏炮制、临床诊疗的医疗技术功底,也深受祖辈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具有较高的中医药理论素养。
进入21世纪以后,除了传承魏氏中医外科的诊疗理论和技艺之外,魏春战还仔细研读历代中医外科方面的典籍,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他说,《黄帝内经》他仔细研读不下百遍,书都被他翻烂了。他认为,中医本身不分内外,外科与内科是贯通的。所有外伤,皮肤病变,必然与内脏的病变有紧密的相应关系。他对魏氏中医外科的理论既有继承,也试图有所发展,因为现代社会外科的概念与农耕时代有了差异,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了变化,医药必然要适应这样的生态变化和社会变化。
魏春战医师在继承泰生堂药膏精选药材,严格炮制程序的家族传统之外,也尝试着采用新的制剂手段和包装方法,以利于药膏的保存和销售。同时,他也对泰生堂中医外科药膏的功用进行了一些拓展,比如药膏祛除疤痕、祛斑美容的功效就是他无意中发现的。此外,对大量消渴症晚期病人四肢坏疽、皮肤溃疡的特效治疗,也让他试图对艾滋病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粘膜炎症及皮肤溃烂等病症的诊治进行尝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他感叹,对传统中医外科的研究,对泰生堂中医外科的传承,他作为魏氏第四代传承人,深感依靠一个家族显得能力有限。他希望有国家中医药研究团队能对洛阳泰生堂中医外科有兴趣,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泰生堂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价值、现实的外科医疗价值、中医外科学术理论价值进行系统的客观的研究和评估,以推动泰生堂的传承。他也期待有实力的大型现代化中医药企业,对泰生堂中医外科药膏进行开发,把泰生堂中医外科系列药膏打造成品牌,实现批量生产,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和魏春战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开设了老字号魏氏泰生堂网站。在这个网站里,魏春战介绍了泰生堂的历史变迁、泰生堂的中医外科系列药膏、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提供在线咨询、在线订购等医药服务。打开电脑,我看到魏氏泰生堂网站的设计相对简单,维护多由魏春战自己来做。洛阳及其周遍的病人,多由病人口耳相传慕名前来就医。而外地的病人,则大多通过这个简单的网站了解到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的情况而通过网络求医。目前,通过在线咨询购药的病人占到60%以上,说明现代数字化虚拟平台已经成为传统中医扩大诊疗半径、突破时空局限的重要医疗平台。
在这个略显简陋泰生堂里,魏春战医师请我翻看祖辈传下来的手抄本医书。魏医师还让我看泰生堂的招牌照片。天头地脚已破碎的医书抄本中,工整优雅的楷书记载了百年前中医前辈的诊疗心得。这些文献如不及时整理,随着岁月变迁而剥蚀,必然有湮没的危机。厚重的泰生堂药材老局牌子似乎记载了百年来一个中医世家的命运起落、沧桑变化,已布满尘土。
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在现代社会是否还能继续传承下去,是否能发扬广大,魏医师有些迷茫。他沉思着翻看着一个个病例—只有他面对病人的时候,看着一个个治好的病人时,他才有足够的信心把泰生堂传承下去。
后记
我专程去寻访洛阳泰生堂,最初的目的多半是应我的兄长要求,感谢一下治好了他的病的魏医师,了却他感激医家的心愿。同时,我也有求证心理:对传说中的中医的神奇疗效,很多时候是将信将疑的。我哥认为我是“中医学”医学博士,应该对中医世家有兴趣。寻访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第四代传承人魏春战,我真切感到民间中医的疗效神奇之外,更感受到泰生堂这样的中医世家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作为一个中医文献研究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关注现代社会民间中医世家的紧迫性。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寻访民间中医世家,做详细而周密的田野调查,研究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模式,深度开发民间医药资源,以实现对古老中医药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