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小渔村绘就的产业蓝图

2011年08月02日 11: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渔村绘就的产业蓝图

  专家正在海参育苗场为海参苗进行巡诊。 本报记者 陈 煜摄

  采样时间:2011年7月上旬采样地点: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

  东方刚露鱼肚白,海面上升腾起一团团白茫茫的雾气,记者跟着村民登上一艘小渔船,从官坞渔港出发。船头辟开一条水路,与浪花相拥,眼前掠过一幕幕若隐若现的成片渔排,牡蛎吊养、海草繁养区的成串浮漂,圈圈点点的灰白色渔球,星罗棋布的木板渔棚,深深浅浅。约半个小时后,记者又随着当地人一起登上了乌礁岛海滩,踩海礁、凿潭蛎、捉螃蟹、拾花蛤、捡海螺……着实体验了一把“讨小海”的乐趣。

  回船上岸,正当记者回味着刚才的休闲时光时,官坞村党支部书记林哲龙告诉记者,这是官坞村开辟的“官坞一日游”线路的一部分,而记者体验到的就是“官坞一日游”的精彩片断。据介绍,两年前,官坞村在福建省旅游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推出了以“游渔村、观大海、望马祖、赏岛礁”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从而催生了官坞村旅游产业。2010年,福建省内知名开发企业天福集团携两亿元资金来到官坞村,规划围海造地150亩,开发建设滨海旅游社区。目前,前期手续已经全部办妥,两年后,一座融饮食、居住、娱乐为一体的结合酒店、娱乐城和特色海产商品街将在这里投入使用,官坞村的旅游档次将获得极大提升,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林哲龙欣喜地向记者描绘着官坞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

  就在旅游产业破土之际,另一个更大、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海参产业也在悄然崛起。官坞人把海参产业看作是“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实现官坞村经济大跨越的龙头产业。目前,一个育苗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工厂化海参育苗场正在建设之中,现已有2000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8000平方米即将建成启用,其余5000平方米正在打地基。整个育苗场建成后年可培育海参苗1.5亿头,可实现产值5亿元。同时,农户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条路已全面铺开,2012年达产后可实现产值5.16亿元。而进行海参深加工的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的加工厂也正在投建,年计划加工海参100吨,实现产值8亿元。也就是说,一个年产值可达18亿元的海参产业已在官坞村开始成形。这一产业的做大做强,将彻底改变官坞村海带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实现全村经济跃上崭新的台阶。

  官坞村所走过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让官坞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过去那种靠种初级农产品再等待别人来收购的粗放经营模式早已行不通了,只有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才是实现农民持续致富、农村经济长效发展的惟一途径。近年来,官坞人又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上,开始借鉴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抓龙头、延链条、铸品牌、促升级”已然成为官坞村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看到,产业链的延伸一直都是官坞村的工作重心。官坞村人明白,海带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同时,海带产业也是一条亟待开发的产业链条很长的产业。在早期,官坞人只是占据了该产业链中的一个节点,即海带的养殖,品种单一且粗放,附加值低。经过苦心攻关,海带产业链上端的育苗业已经成功形成,接着下延到海带的深加工阶段,最终形成了海带种质库建设、良种繁育、栽培、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突破了海带产业的发展瓶颈,给官坞村带来致富源泉。

  除了抓龙头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之外,品牌的塑造也是官坞人所追求的。市场是企业的大舞台。官坞海洋开发公司成立伊始,就扮演着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的重要角色。当加工好的一包包盐渍海带出厂后,林哲龙就带着十几人上北京、上海、浙江,跑超市、干货市场、农贸市场,很快就把销售网络建立起来,官坞海带终于在国内市场有了一席之地,名气也越来越响。如今,官坞村注册的“现龙”和“官坞”两个商标已经是福建省著名商标,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同样,诞生于2003年的“连杂一号”海带种苗的过硬品质也广获市场认可,产品不仅供应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省,还大量出口到韩国等国外市场。

  更令官坞人骄傲的,是“官坞”品牌的崛起。2006年,官坞村获评“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组委会给予官坞村的评语是:“中国海带第一村!他们用智慧给海带增加长度,用科技给海带增加密度。”“十大魅力乡村”和“中国海带第一村”两个响当当的称号,为官坞村的品牌塑造与提升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官坞人对今后能够诞生更多的农业品牌充满了期待。

  一次传达贯彻福州市委关于“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打好五大战役工作检查会议精神”的村两委扩大会在现代化的村部大楼举行。村两委干部达成共识,官坞村的海带产业已经走向成熟,海参产业和鲍鱼产业也已经开始发力并逐步走向强大,旅游产业破土而出,海洋生物产业纳入重点规划,预计经过3至5年的发展,五大产业将基本形成,全村将实现社会总产值30亿元以上的宏伟目标近在眼前。一个滨海小渔村的产业构造蓝图已经绘就,官坞村正在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征程上大步迈进。

  记者感言

  蹲点官坞村,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官坞村白天与夜晚的两种景象:白天生机勃勃,晚上热闹和谐。两种景象交替着出现在记者眼前,驱使着记者要去读懂它的内涵。

  清晨5点多钟,工人们陆续涌入厂区,6点钟正式上班,整个厂区顿时繁忙起来;而准备到海上养殖作业区耕作的渔民则纷纷启动渔船,从泊船地起航向海区驶去;孩子们也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刹时,整个村子静寂无比。

  傍晚,夕阳柔和地洒在这个滨海小渔村高低错落的楼顶上;鱼香随风弥漫开来,在海带加工厂打结车间工作的工人,正有说有笑地走出车间;幼儿园、小学放学了,临海公园内渐渐热闹起来;渔民董潮光与儿子董用锋正赶海归来,听到一曲《包公判钦差》的唱段从老人协会大楼飘出时,老董忍不住停下脚步,跟着几位“票友”直往院子里奔去……渔村街道充满了喧哗,荡漾着过节般的热闹。

  这是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和谐热闹的渔村风情画。它不断陶醉着绿色的山野,陶醉着蓝蓝的海湾,陶醉着过往的游客和参观者,也陶醉着记者。官坞村是充满活力的,官坞人是幸福的,官坞的明天将更美好。

  (责任编辑:梁靖雪)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