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教:“小狗经济”模式适合青岛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2:37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提起青岛,映入人们脑海中除了它美丽的海滨风光,其次想到的就是诸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多年来,青岛的经济主要是靠这些国资背景的企业支撑着,而民营企业的发展较缓慢,GDP远不及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长、珠三角地区。身为青岛人的著名专栏作家于清教,心系家乡的发展,发表了《问道青岛:谁是下一个“海尔”》,建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才是青岛经济的希望所在。本网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问道青岛:谁是下一个“海尔”
于清教
作为一名青岛人,每到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都会被当地经济发达的景象所震撼。所到之处很难分出哪是城哪是乡,工业园区、商贸市场、旅游景点、文化餐饮、宾馆酒店已融为一体,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人才流高度密集、高度发达。当地的一切都已经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从而打造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新生活。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统筹城乡发展是这些地区的主要特征。
与之相比较,自己家乡的经济状况却总是不如人意。旧有的“五朵金花”金花式产业集群中,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啤酒等企业,虽然已经是功成名就,变身世界文明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但其前期国资背景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真正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活力的民营经济龙头,仍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
“小狗经济”模式,青岛榜样?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如此繁荣,被经济界人士都认为是当地活跃发达的民营经济造就。
以温州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温州从无资源、无资本、无技术的条件下起步,依靠被称为是“小狗经济”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轻工城,其产品不但销往全国,而且正全力向国际市场冲刺,与国际市场对接。全国现有100多类轻工产品,温州就有50多类。全市有200多万人从事轻工产业有关的工作,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多。制鞋业、服装业、低压电器业有几千家企业,年产值都是几百个亿。如鞋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牛皮交易、猪皮加工、合成革生产,到鞋底、鞋材、鞋饰、鞋楦等都相关的产业相互配套,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信息、展览等各个环节既分工又协助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
因为民营企业的强势发展,让温州拥有几十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42个国家免检产品。全国十大锁王,温州就占5家。皮鞋销售量占全国的20%,服装业占10%,金属外壳打火机占95%,眼镜占50%,锁具占65%,低压电器占40%,已形成相对集中的轻工产业群,包括“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等19个国字号的生产基地,区域品牌已经打响。
除温州之外,在长三角,还有许多城市因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取得巨大成功。如县级市的义乌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千上万的商人云集义乌,其中有不少国际商人。在义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同样是县级市的绍兴市,依靠在纺织领域的民营企业先发的优势,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早在2002年的时候纺织业产值就突破了500亿元,年产纺织棉料20多亿米。如今,绍兴年营收超1亿的企业已达297家,超10亿的有33家,超20亿的19家,大多都是民营企业。如今绍兴又规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传统的纺织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下降到30%以下。
宁波市通过改制,将几百家国有、集体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从而达到了股权多元、经营多元、分配多元、归属明确的混合经济模式,造就了强劲的发展后劲。如今宁波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已经超过了青岛。在很早的时候,宁波就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股权多元的体制,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股份制。当不少人还在怀疑民营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时候,温州就开始了大干,并率先出台了《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文件,使得民营经济占到了城市经济总量98%的份额。在有些人不知民间资本能不能进入公益事业、兴办教育、修桥修路的时候,台州市大胆办了两百个私立学校,在校生十万人,股份制医院十二家。
长江三角洲之所以发展快,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主要因为对中央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见识早,行动快,所以收效大。就在当初实行市场经济的混沌期,当人们还在为姓“资”姓“社”捉摸不透的时候,他们就牢牢抓住了改革开放千载难逢的机遇。
打造新“金花”:探路青岛民营经济体
与江浙一代的繁荣相比,青岛的民营企业发展则明显的不太尽如人意。
可以说,以民营企业为核心的“内源型经济”在当今青岛的发展是严重滞后的。青岛是中国著名的品牌之都,曾经涌现出一个个著名的企业品牌。谈起“五朵金花”,在全国都威名赫赫。这些企业品牌都是依靠创新、技术和质量,以及出众的营销意识才获得当前的市场地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有影响的大企业,老“五朵金花”基本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而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后备力量的民营企业方面,则仍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20多年至今,全国民营经济呈超常规发展态势,造就了无数个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大企业集团,可青岛却没有诞生出一家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虽然,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除此之外,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应深刻反思。如仍然有大量民营企业抱怨它们在信贷、土地等方面受到歧视,无法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外来的帮助。很多人认为,在青岛曾经的政策环境下,即使企业有着较强的经营意识,恐怕在青岛的发展也不会那么大。
如今的青岛市一直试图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进行突围,因为无论是GDP总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青岛都较大幅度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同级城市,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此情况下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在搞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内源型经济”上狠下功夫,紧紧抓住产业方向和时代潮流。为了青岛经济的发展后劲,我们亟需塑造新时代的新的“五朵金花”。
当我们为青岛的大企业稳健发展而喜悦的同时,绝对不能在遗忘民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大企业不稳,没有小企业不活。”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在发展速度上赶上或超过“长三角”地区。
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为了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青岛市也出台了《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正是在这些政策和思想的支持下,青岛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上,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品牌企业如即发集团、六和集团、高校软控、赛轮股份等都已经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头羊。近几年这些企业的年工业产值的增长每年都超过20-30%,特别是在企业利润上已经接近老“五朵金花”的水平了。它们有望成为青岛的新一代的“五朵金花”。
资本助力制造升级:从产品到品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从零发展到占GDP的65%,占出口的68%左右,容纳的就业人口已占到80%,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已经不是就业的吸纳人口的主体,这些年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这与它整个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真正能够吸收就业的,是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一点可以看得越来越清楚。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进一步的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的富民。
除此之外,如今广大老百姓日常的生活消费品,可以说几乎全部或者主要都是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国这两年大量消费的产品都是民营企业生产,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民营企业,拉动内需也是一句空话。而当前“欧美消费—中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面临新调整。
时局如此,民营经济体只能寄希望于资本市场。纯粹的资本市场的推动对促进民营经济的活力、规范、健康发展会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全世界的家族企业都是通过上市和走股份制来改变自己,走上了现代公司制的道路,中国也不会例外。市场经济要求资源和要素实现最佳组合,而资本是市场上最活跃的要素之一,通过对资本进行综合经营和调动,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资产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其与产品经营并行互补,实现促进资产增值、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民营企业承担了更加突出的任务。
就青岛自身的发展而言,在当前全国民间资本已经沉淀达130000多亿元情况下,青岛如何能够留住本地民间资本,并不断吸引外地民间资本,已经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就目前青岛的硬环境而言,比之发达地区差距已不是很大,而各种软环境的建设恐怕就显得尤为重要。
青岛亟需新一代的“金花”。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企业能够激流勇进,奋勇争先,创造出更大业绩;同时,也期待政府各部门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创造更适合的环境,大力支持青岛的优势民企的发展。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以新一批青岛拟上市公司为核心力量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着依靠资本的力量提升品牌形象,布局未来市场,这正是青岛经济的希望所在。资本运作,民企助推,或将为青岛经济打造出一批新生代的“海尔”。
【名词解析】“小狗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在考察浙江经济发展后概括出来的。它的秘诀在于分工明确、合作紧密,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竞争,在于专业化和协作,在于体制和机制创新,在于用市场交易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管理关系。
于清教博客:http://blog.ce.cn/html/94/100894.html
作者简介:于清教,高级策划师,品牌营销整合专家,财经评论员,中国品牌建设十大杰出经理人,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