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雪域高原上的千年祈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20:20 来源: 中国财经报

  ——西藏自治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纪实(上)

  □

  本报记者解希民

  7月的青藏高原,格桑花开,雪莲绽放。

  除此之外,徜徉在“世界屋脊”之上,吸引记者眼球的,还有路旁一幢幢美观现代的农牧民新居。在羌塘草原、藏南谷地,在三江源头、阿里高原,这些新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安居房。

  “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财政整合资金170多亿元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全区27.48万户、140余万农牧民住上安居房,实现了雪域高原上的千年祈盼。170余亿元为农牧民安家

  一片水草,一群牛羊,一顶帐篷,一个漂泊的家——这是对西藏游牧民昔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低矮的土房、脏乱的街道、人畜混居的环境——这是过去人们对西藏农牧区居住点的普遍印象。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仍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变早已开始。2006年1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重大决策: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援藏资金,全面实施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等建设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用5年时间,新建、改建22万户民房,使全区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对西藏广大农牧民而言,民生的核心是“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安居”就是要让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乐业”就是要给他们多栽“摇钱树”,广开致富路。

  据了解,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牧民群众建房成本。从普通农牧民家庭到绝对贫困户,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以“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修则修,宜迁则迁”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尊重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极大地调动广大农牧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从拉萨到山南地区的途中,记者来到扎囊县扎囊镇折木居委会。一排排带有院落的藏式小楼整齐排开,中间是平整的水泥路,路旁是高高的太阳能路灯——这里就是新建的农牧民安居点。

  64岁的达娃热情地邀请我们进了他家。这是一个宽敞、亮堂的藏式小院,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草。新房分上下两层,下层是三间砖混结构的房子,窗明几净,家具崭新,客厅里弥漫着浓浓的酥油茶香。

  “同以前那人畜混居、阴暗的老房子相比,新家好比宫殿,客厅就有两个。”达娃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老两口、女儿女婿和两个孙子各有各的房间。”

  达娃与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全家共6口人。他说,新房是2006年建的,有370平方米,共花了10多万元。“我们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安居工程亚咕嘟(藏语:太好了)!”达娃竖起了大拇指。

  和达娃一样,扎囊县的绝大多数牧民也已经在新房里开始了新生活。站在漂亮的农牧民新居前,山南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李世平告诉记者,当地农牧民以前住的都是土坏房,人畜混住,房子又矮又暗。“如今人畜分离,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

  据山南地区政协副主席、扎囊县县长格桑多布杰介绍,“十一五”期间,扎囊县共投资6300余万元,完成农房改造6748户。140万农牧民实现安居梦

  53岁的藏族汉子仁青,脸庞红黑,笑起来,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线。仁青的家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萨迦镇卡吾村,是一个独家小院,院落尽管不大,但收拾得十分利落。与其他人家相比,他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大门上方挂着的一张小红牌格外引人注目,上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户”。

  “亚咕嘟!”仁青激动地告诉记者,能住上安全舒适的安居房是最幸福的事。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政策性补助,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仁青家共9口人,还有200只羊和40头牦牛。2009年,依靠当地安居工程的好政策,仁青将自家的农房由4间改建成了5间。他说,新家共花了3.5万元,政府补助了2万元,其中包括1.5万元的民房改造补贴和5000元的抗震加固补贴,自己才投入了1.5万元。

  据了解,在过去5年里,日喀则地区共完成了67270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自治区、地区、县三级政府筹集配套资金43.44亿元,其中,自治区拨付9.66亿元,地区配套6514.42万元。仁青所在的卡吾村,道路变宽了,村庄整洁了。农牧区房屋低矮、街道脏乱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今年69岁的巴桑是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乃东居委会的农民。2008年底,他们全家从2间土房搬进了6间砖混结构的新房。站在自家新房门口,巴桑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巴桑家共5口人,她和儿子、儿媳、两个孙子住在一起。巴桑的儿媳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巴桑一家长年享受低保。

  “他们家在当地属于绝对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新房是根本不可能的。”泽当镇副镇长达娃曲奇告诉记者,2008年,巴桑提交申请后,政府很快批复并免费提供建新居所需的材料费。在邻居和村民的帮助下,原先人畜混居的2间土房变成了6间新房,还附带一个羊圈。

  巴桑告诉记者,新房共花了5万元,财政补贴了2.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1万元,建材都是由居委会等部门免费提供的。“新房和旧房相比,变化太大了。如果只凭借自己的经济能力,我做梦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说这话时,巴桑的脸上写满感激。

  “在山南地区,目前已有1500户像巴桑这样的绝对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安居梦。”山南地区安居办副主任阿旺多吉告诉记者,“他们的生活,可以说5年跨越上百年。”

  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山南地区共完成安居工程建设任务44030户,累计投资36.6亿元,其中,自治区补助资金5.11亿元,地区及援藏资金1.74亿元,银行贷款4.35亿元,贴息2700万元,群众自筹25.13亿元。

  目前,西藏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大都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居,140余万农牧民住上了新居,全区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较安居工程实施前增加了4.07平方米,达到23.62平方米。既要安居又要乐业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纳木错湖边,牧民索朗平措已在年前住进了新家。砖木结构的新房由两个房间构成,一共70平方米。在离家50米的地方,还配套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牲畜圈。“政府承担了我们家5万多元修房款中的绝大部分。”索朗平措说。

  目前,当雄县纳木错乡已经有204户牧民住上了新房。另外,在今明两年内剩下的299户也将陆续搬进新居。

  值得一提的是,为利于今后旅游发展,新房址距离纳木错风景区很近。道路、手机和广播电视网络也都配套到位。如今,不少农牧民依托自家的新居开起了家庭旅馆。风光秀丽的高原湖泊,风味别致的藏餐藏味,蓝天白云间独特的藏式民居,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停留。

  既要安居又要乐业。安居工程让广大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短短5年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享受到安居工程惠民政策、住房条件大幅改善的广大农牧民开始把精力放在发展上,积极开动脑筋,增收致富。

  据了解,在安居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市充分利用富余的劳动力资源,通过组建农牧民采石队、运输队、施工队、木工队、画匠队等措施,促进了农牧民增收。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138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山南地区采访时,记者获悉,在安居工程实施期间,该地区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安居工程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将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101省道整治工程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程,交当地施工队实施,以此增加农牧民收入。据统计,自安居工程实施以来,全地区累计组建和扶持农牧民施工队、采矿队、采石队、木工队、运输队1900多支,吸纳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117万多人次,创收2.8亿元,人均年增收达到238元。

  从安居到乐业,再到可持续发展,如今,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内涵日益丰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