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乱局和人民币真问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6 04: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周增军
野火烧不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余震连绵不绝,正当投资者庆幸美国债务违约得以暂时避免之际,对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加剧的担忧再度袭击市场,8月4日欧美股市当天遭遇重挫,美国股市创下2008年危机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受此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再陷一片泥淖。
笔者曾在本专栏中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其根源都是“货币放纵”,或者说,金融危机是央行行为偏离“币值稳定”单一目标的自然后果;央行如果在多个目标间“相机跳动”,势必造成神经错乱、劳而无功;尤其当“全球央行”美联储把“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而置“美元币值稳定”于不顾的时候,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央行也就只能步履踉跄、集体错乱了。
又因为过去数十年来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推进,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神经都不同程度地连在一起,这种盘根错节的情形大大增强了金融危机在不同地区间的传染性,同时由于各种光怪陆离的金融衍生品的存在及程序交易、杠杆交易的盛行,银行、债券、外汇、股票、期货、房地产等等金融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更是愈来愈紧密,风险一旦暴露,极易互相传染。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即使全球的中央银行各自坐回到属于自己的那张“币值稳定”的椅子上,真的下定决心约束货币发行,依然面临一个囚徒困境式的问题:谁先从这张椅子上走下来,谁就将获得“以邻为壑”的超额收益。
所以,想从根本上避免全球金融乱局,难。但如果在这方面打定主意一定要有所作为,则需从“制衡”两字入手。看得见的大方向则是,人民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比如二三十年之后,以人民币为重心的亚元、美元、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三足鼎立之势,大致达成势力均衡,共同建立一个更加负责任的货币体系。
但经过六年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目前似乎也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学人》杂志近日的一篇文章中称,考虑到人均收入等因素之后的麦当劳“巨无霸指数”显示,人民币兑美元实际上已经高估了3%,尽管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仍然低估了7%。这个结论和更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事务咨询组的估计差不多,后者认为,人民币按均衡实际有效汇率法测算的低估程度为3%。依此来看,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水平已经基本合理。
但笔者认为,人民币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货币,我们不应该把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崛起简单地画上等号,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人民币已经和正在暴露出来的“缺陷”:内部的不均衡。在这一点上,人民币甚至和欧元有些相似。比如,汇改六年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人民币的基本运行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而且,这内外两个方面的表现都还比较剧烈。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现象则是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对高端消费品的热烈追逐。
有例为证:宝马汽车公司周二公布的第二季度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达66%,至28.6亿欧元,净利润则增长了一倍以上,至18亿欧元,原因则是“得益于中国等主要市场的豪华车需求旺盛”;普拉达、巴宝丽、新秀丽、寇驰等奢侈品牌已经或正在前往香港上市,这些全球奢侈品大牌选择香港而非本国作为融资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内地消费者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销售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汽车),占全球份额的1/4。而且,同期中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额累计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说明中国奢侈品消费严重外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仅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之一的“落后国家”而言,为什么在消费领域会出现如此异象?对此,我的看法简单直白:人民币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汇率应该上升或者下降的问题,而是人民币在国民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或者说,是国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对富裕人群而言,人民币对外升值提高了他们的境外购买力,满足了他们的高端消费需求。但对更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办法从人民币对外升值过程中享受到好处,但是人民币对内贬值却实实在在地伤害到了他们,损害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李长久在去年5月份发表的长文中就曾指出,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这是十分严重的信号。”
所以,笔者认为,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得人民币在国民内部间的分配更加均衡,才能从根本上夯实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社会基础,长远推动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稳定提升,并进而为全球金融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