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关注文化产业如何借力金融腾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09: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一边是众多文化企业的艰难融资,一边是多个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的交易火爆,同是文化与金融的对接,景况却是冰火两重天。文化产业如何与金融对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化企业融资之所以难,与其自身的特点直接相关。
一是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发展不完善,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以电影为例,票房苦乐不均,投资更是厚此薄彼。在2010年生产的500多部故事片中,进入影院放映的不足一半,在能够上映的影片中,能得到充分播放和关注的,更是少得可怜。风险面前,投资电影的资本多锁定在有票房号召力的名导演、名演员加盟的“大片”上,一些缺乏明星阵容的优秀影片却得不到投资;有些制片方为了收回投资,在影片中大量植入广告,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反感。
二是文化企业多是“轻”资产,没有土地、厂房、设备等抵押物。比如,文化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动漫产业,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更加突出。动漫企业能够与资本对接的,往往是创意、形象,其价值很难在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有效评估。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缺乏沟通,前者往往不熟悉投融资,后者对文化产业又缺乏了解,在无形资产评估、风险判断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操作层面上,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良好前景吸引着资本的目光,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资本越来越多;同时,文化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也让投资方不敢轻易出手,对文化项目的投资非常谨慎。
鼓励金融业为文化产业输血,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解资源能源瓶颈的重要举措。随着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的实施,文化产业融资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不少文化企业得到了“及时雨”,一些颇具市场潜力的项目得以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多家银行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引入知识产权、版权等新型抵押物,尝试开办新的贷款品种。比如,在国内银行中率先开展文化创意贷款的北京银行,不断推进担保方式创新,目前可接受的担保方式,除了传统的有形资产抵质押外,还可以接受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第三方保证、无形资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合同收益权质押、订单、法人无限连带责任,以及当银企合作到一定阶段可以提供信用贷款。北京银行曾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提供1亿元电视剧打包贷款,以第三方保证的方式为支持电影《第一书记》提供了1000万元“创意贷”。再比如,保险公司的介入为一些文化企业和项目运作减少了后顾之忧。在文化部与保监会共同推动的“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工作”中,3家保险公司和11个险种成为首批试点保险公司和险种。与此同时,多个地方政府部门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银行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相关的服务和信息,推动银企之间的合作,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当前的金融创新中,文化产权交易所的运营格外引人注目。文化产权交易所一边连着银行、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金融机构,一边连着影视公司、出版社、传媒企业、演艺公司等文化艺术机构,是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为文化企业利用手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融资创造了条件。自2009年上海和深圳文交所成立开始,挂牌成立的文交所目前已达数十家,另有数家将于年内建成。在文交所的诸多业务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肯定其创新意义,也对其操作中的专业性、规范性提出质疑。随着文交所同业竞争格局的基本形成,必然促进文交所的健康有序发展,催生一批具备真正市场竞争力的交易所;竞争也将促使文交所重新审视自身资源,打造各自特色,以满足不同层次文化产业的需要。
文化产业与金融业有效对接,必须提供优秀的创意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被称为“喜羊羊之父”的黄伟明,似乎没有为资金问题犯过难。他创作的第一部家庭幽默情景式动画片获得好评后,很快就吸引到《喜羊羊与灰太狼》投资方的兴趣;离开“喜羊羊”之后,他又顺利地获得资金,创立了新的动画公司,推出了新的动画片。连续获得资本青睐,当然不只是幸运,而是他的创意、故事、形象打动了投资方,这些都被视为未来吸引观众并转化成盈利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看,与金融业的对接,也将成为促使文化企业炼好内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创新与规范并行,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将更加顺畅,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也将迅速释放,并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