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郑新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09: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郑新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主讲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本期看点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本期《经济大讲堂》的主讲话题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剖析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编者

  核心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的大繁荣,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概括起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实现了5个方面开创性的破旧立新。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四是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了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新体制。五是破除封闭半封闭经济,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的大繁荣,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这集中体现在对于传统的僵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认识,并以大无畏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创立了一套新的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概括起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实现了5个方面开创性的破旧立新。

  话题之一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要点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安徽小岗村大胆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各地推广这一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过去,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农村建立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典型代表。公社制度在分配上“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挫伤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安徽小岗村大胆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把劳动成果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各地推广这一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生产环节,以户为单位分散进行;在生产服务领域,由村集体或专业公司统一提供。2009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主要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加上推广先进技术,带来了连续多年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比较好地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城市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经验,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话题之二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要点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为整个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将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强大活力。

  根据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活力大大增强,为整个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国有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压力,这种压力变成了改革的动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国有企业精简冗员提供了条件。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扩大自主权、承包制、利改税等各种探索之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特别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许多企业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大量企业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加社会化,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定价功能、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将使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强大活力。

  话题之三

  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要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改革之初,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对原有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由于实行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的分配政策,激励人民钻研技术、改善管理,从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全国企业规定统一的工资标准,涨工资“齐步走”,实际上违背了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改革之初,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是对原有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正是分配制度的这一突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劳动热情,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商品如泉水般喷涌而出。为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原则。在改革初期,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出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同时,还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地区、行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改革以来我们党关于分配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可以看出,改革初期,分配政策着重于调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注重按劳分配的同时,允许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分配政策逐步加大了朝着公平方向的调控力度,强调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由于实行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的分配政策,激励人民钻研技术、改善管理,从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对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又使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使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话题之四

  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了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新体制

  要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生产按统一计划、产品统购统销、价格统一制定、职工统一分配为主要特征。改革计划体制从下放投资自主权开始,此后的改革围绕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计划、财税、金融3大调控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通过综合运用各类调控杠杆,保证国民经济朝着中长期发展目标,持续、健康、有序运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生产按统一计划、产品统购统销、价格统一制定、职工统一分配为主要特征。地方、企业都没有扩大再生产的权利,投资集中于中央计划部门管理。这一体制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国民经济中的供求关系越来越复杂,单靠中央计划已难以胜任,同时,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难以发挥。事实证明,旧的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改革计划体制从下放投资自主权开始,放开部分产品价格,使计划外投资生产的产品有利可图。这就刺激了短缺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随着计划外产品的逐步增多,市场调节的范围越来越大,计划体制逐步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架构,此后的改革围绕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进行。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通过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深化计划体制改革,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宏观调控计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的新型计划体系。中长期规划着重制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和方针政策,指明经济发展的方向。年度计划着重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居民收入、消费、财政收支、货币发行、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等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专项规划针对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专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计划都是指导性、预测性的,只有个别指标如节能减排指标具有强制性,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必须完成。这就同过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体系有了根本区别。改革财税体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分业监管制度,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市,推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发展货币、资本、保险市场。计划、财税、金融3大调控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计划提出宏观调控的方向和要求,财政政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货币政策注重保持供求总量的平衡,通过综合运用各类调控杠杆,保证国民经济朝着中长期发展目标,持续、健康、有序运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这是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经济体制,既有保持经济发展强大推动力的动力机制,又有保持经济稳定的平衡机制。

  话题之五

  破除封闭半封闭经济,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开放地区和内陆省会城市,形成波浪式对外开放的格局。“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30多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之前,由于国际国内的多种原因,我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从改革初期决定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我们党制订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是最初的选择。之后,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开放地区和内陆省会城市,形成波浪式对外开放的格局。我国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成本低,海外资金、技术进入后与之相结合,产生了很强的竞争力,使我国的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出口的增加换回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实现了国内外经济的良性循环。随着出口的增加,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当前,要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多、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扩大海外投资,获取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以打破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瓶颈,摆脱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要通过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带动零部件出口,开拓新的海外市场。要通过扩大海外企业并购,获取海外科技资源和营销网络,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所有具备海外投资能力的企业,都应当积极“走出去”,通过扩大海外经营,扩大经济活动空间,开辟一片新天地,在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中,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