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城市一起成长(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09: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城市一起成长(图)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地秀雅壮美。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城市一起成长(图)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夜晚演出的场景。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城市一起成长(图)

  舞蹈家黄豆豆在指导排练。

  编者按 2011年6月18日,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而言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它在少室山中演出第1000场。从乐观预期到艰苦调整,从盲目照搬到扎实探索,自2007年公演以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5年跋涉之路折射出的是全国数百台实景演出的共同境况,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2010年以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获得了不少殊荣:进入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公布的35个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旅游演出类首批名录;入选河南省“上市重点后备企业”等等。站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剧场外的广场上,身后是新落成并开张的“趣味林”纪念品商店,右边是建设中的二期工程,前方一望无际的开阔区域则属于规划中的“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区,其“文化旅游名城”的蓝图令人振奋。

  摄影:海涛祥宁等

  转瞬即逝的时机

  2009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度过了最初的品牌培育期,开始实现盈利。然而,投资方并未因此感到轻松,因为相较当初的预期,现实的落差实在太大。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创作团队的阵容堪称豪华:音乐家谭盾担任音乐原创、艺术总监;我国实景演出创始人之一梅帅元担任编剧、导演、总制作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担任少林文化顾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担任禅学顾问;舞蹈家黄豆豆担任导演、舞蹈编导。2004年下半年,当这部作品开始酝酿的时候,梅帅元与张艺谋合作的《印象·刘三姐》刚刚走红,全国各地实景演出热尚未形成。在那时就锁定如此强大的创作阵容,投资方对项目前景的信心与雄心可见一斑。

  创作团队的确未负所望,特别是首次加盟实景演出的谭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成就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以乐参禅。易中天这样解释:“禅不可说的原因,是因为语言是概念性的、有限的,无法概括无限的东西,永远说不对。所以,就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画、音乐、演出来表现。”作品最终被定名为“音乐大典”,并以“水乐”、“木乐”、“风乐”、“光乐”、“石乐”为各篇章命名。谭盾把自己多年来对于音乐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引入到对禅的理解之中,以近乎完美的形式实现了以自然之音表现禅境之美,“以禅宗的理念引领少林功夫”的艺术追求。

  2008年,作品面世刚刚一年,开发方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就因而入选文化部命名的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艺术水准和节目质量也受到广泛好评。然而,还没等开发方品尝喜悦的果实,实景演出热已在全国迅速形成势头。仿佛一夜之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发现自己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大师出品”、“一流光影效果”等为宣传点的同类作品已数不胜数,当初的先行者一不留神也已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淖。

  回忆起这段经历,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感慨万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错过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在他看来,如果能抓住公演之际尚且宽松的竞争环境,做好宣传推广、树立节目品牌,此后的发展必定会事半功倍。这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说明了早期涉足实景演出的企业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特殊发展规律,也没有做好迎接市场考验的准备。更深一层看,由于没有做好准备而错失良机的不仅仅是出品方。因少林寺而闻名天下的登封市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2009年,登封市财政收入接近一半来自煤炭、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4大支柱产业。尽管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的优秀文化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给予相当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但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并非那么简单。相关专家表示,“文化强市”建设包括调整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等多个方面,只有把对标志性文化项目的扶持和城市整体发展策略融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城市文化名片。换言之,如果抓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落户之初的良机,顺势整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必将大大提升登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从长远看,会吸引、催生更多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具有较强拉动效应的文化项目,形成文化项目与发展环境的良性循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在“同质化”中突围

  

  今年4月,《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取得了公演以来单月收入最高纪录。为了这个数字,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规范管理流程、强化营销推广、节约生产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听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但要想在“同质化”竞争中胜出,每一步都需要艰难的探索。

  “最重要的是发展模式不能照搬。”该负责人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经营方面最初完全是照搬《印象·刘三姐》,营销外包也是给同一家公司。节目质量不相上下,营销推广又是同一个团队,所以,刚开始投资方非常乐观。但是工作启动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团队成员多是广西本地人,对广西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推广起节目来得心应手。但同样一批人,由于对登封的文化历史相对生疏,推广效果天差地别。“不是团队不努力,而是适用于阳朔的并不全都适用于登封。”2010年,公司重组了营销团队,加强演出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沟通,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内最早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建设过程中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特别是灯光、音响等设备的编排使用,只能靠一次次尝试来总结摸索。该负责人说,如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培养出了国内顶级的实景演出技术团队,都是因为当初“吃亏吃太多了”。“这些设备更新换代特别快,很多设计时选择的设备到施工时已经落后了。加上剧场三面环山,摆在哪个地方灯光打过来是我们需要的效果,只能靠一点点的摸索调试。”如今,强大的技术力量成为企业的独特优势,在提升节目质量和节约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通过加强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企业节约资金达150万元。

  尽管有效地实现了“节流”,但“开源”方面仍然让公司感到压力很大。即使是情况最好的2010年,全年平均上座率仍不理想。“每天晚上7点半左右,对我们的心理是一种考验。到门口一看,人群川流不息,心情就好一点。要是碰上阴雨天气人数少了,就知道这一场要赔了。”该负责人说。

  2010年,登封市旅游人数突破700万人次。但这些游客大多是上午来下午走,很少会住下来。和很多地方引入实景演出的初衷一样,登封市原本也希望通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个项目吸引和留住游客,增加他们在当地的消费。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演出结束后乘坐大巴离开登封。问题的症结在于配套设施欠缺和旅游资源推广不够,正如一位游客所说,“郑州这么近,吃住条件好得多。再说,明天也没什么好看的了,为什么不走?”吃住条件或许真是不如郑州,但说到“好看的地方”,登封可真有不少。

  相融共生的未来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剧场坐落在少室山待仙沟,这里原本是一个偏僻的山谷,夜晚月朗星稀,山风习习,幕天席地欣赏一出音乐盛典,可算一件人生乐事。然而少有人知的是,白天来到剧场会有另一番收获。

  离剧场几步远有一座黄牛冢,据说建于清光绪年间,冢前的碑属于文物。沿着山坡向上走,山间谷底到处都是有名有姓的历史故事。登封的文化积淀如此厚重,以至于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沟都有其不凡之处。据说,登封的历史可追溯至尧舜禹时代。1961年,国务院公布首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占据13个名额,其中登封有5处。“可惜外地人只知道少林寺,不知道我们这儿还有很多好地方。”一位本地人这样说。

  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市的转型发展之路也逐渐奏响强音:登封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目前正从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举措等各个方面贯彻这一发展思路。随着申遗成功,登封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链高端化等举措正逐步实施。打造更多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样具有震撼力的文化项目,依托它们扩大、提升旅游市场,也已成为当地的共识。

  文化旅游项目诞生于那山那水,其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整体环境,其成功则会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环境的改善涉及众多细节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细致而持续的努力。去年下半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启动二期建设,将在未来5年间追加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禅文化一条街、星级酒店、照见山居禅文化主题会所等重点项目,一方面拉长产业链条反哺演出,另一方面提供更好的吃住游购条件,帮助节目留下客人。对此,当地政府非常欢迎,企业也和政府共同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力求使登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更具活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