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拉力 湖北发展战略变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1:0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聂春林 郑升 赵君
核心提示:此次两市市委书记高配后,襄阳、宜昌两城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各自鼎立于鄂西北和鄂西南,与处在鄂东的武汉“三足鼎立”。
8月8日,记者获悉,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现任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被“高配”为湖北省副省长。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任命范锐平为湖北省委常委,并将由鄂州市委书记调任襄阳市委书记。
此次襄阳、宜昌市委书记由副部级干部兼任,加上武汉在内,湖北省已有三市市委书记由副部级干部兼任。
在“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提出者、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看来,此次“高配”两市市委书记,“意味着湖北‘一主两副’战略三个步骤全部实现。”
此前,国务院正式确定湖北“一主两副”战略:以武汉为省域中心城市,宜昌、襄阳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秦尊文认为,此次两市市委书记高配后,襄阳、宜昌两城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各自鼎立于鄂西北和鄂西南,与处在鄂东的武汉“三足鼎立”。
“高配”两市市委书记
“高配市委书记有利于城市的定位,能够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树立城市的品牌形象,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对于宜昌来说,这将有利于扼守区域交通要道,在重庆武汉辐射之外,坐稳区域龙头位置。”宜昌一上市公司高管说。
根据国务院此前批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湖北确立了襄阳和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后,襄阳、宜昌经济规模初步成长,并建成特大城市配套产业,如今再高配省委领导任两市市委书记,“一主两副”战略规划初步完成。
如,以汽车等重工业起家的襄阳,在经济逐步提档升级时更需要政策的支持。襄阳市经委副主任段细柱坦言:“湖北省高配市委书记,将有利于襄阳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襄阳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地位。”
摊开湖北省地图可以看到,宜昌占据长江之上,襄阳位于汉江之畔,两江之水自西南西北奔泻千里后汇于武汉,构成“黄金三角”。两江所夹,便是江汉平原之地。
对于湖北省来说,“高配”襄阳、宜昌两市市委书记,是布局“一主两副”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步。
“一主两副”战略最早于2001年提出。在此之前,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一城独大的武汉带动了黄石、荆州等鄂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鄂西地区地广山多,武汉经济无法辐射,使得鄂西地区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学者就提出要在鄂西地区确定一两个城市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在发挥武汉市全省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于鄂西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使之成为链接武汉与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纽带,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随后,国家正式批准襄阳和宜昌两市入选省域副中心城市。
这是作为“战略支点”的湖北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必然要做出的选择。
“三个城市就像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带动整个湖北经济更快地发展。”湖北省政策研究室黄良港研究员说。
“三驾马车”齐拉力
事实上,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部省份,经济发展中从不缺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广东有广州、深圳两城竞争,在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三足鼎立,在辽宁有沈阳和大连错位竞争。即使是在经济总量远小于湖北的江西省,其经济发展也是由南昌、九江和赣州“三驾马车”共同推动。
目前为止,在湖北省着力发展的七个千亿产业中,武汉市依靠汽车、钢铁和装备制造等重工业起家,近年又涌现出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升级;襄阳则在原有东风汽车产业的基础上,扩大并升级自身汽车及配套产业;宜昌则在食品、化工、电力等领域取得突破。
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秦尊文看来,即是城市间的“错位发展”,相互之间经过良性互动竞争。对于湖北来说,“黄金三角”更有利于提升其区域整体竞争力。
还有当地专家指出,襄阳、宜昌两市省域副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同时有利于破解“一主两副”战略中武汉“一城独大”的尴尬。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0年,襄阳GDP达到1538.27亿元,宜昌GDP则达到1547.3亿元,但和武汉经济总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武汉市的GDP为 5565.93亿元,先后超过南京、大连、成都等城市,跃居全国15个副省级省市中的第5位,占据了2010年湖北省GDP总量15806.09亿元的35.21%,均为宜昌和襄阳的3倍多,武汉“一城独大”已多年。
该专家表示,由于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状况仍未改变,要扶持襄阳、宜昌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落实更为直接的支持,“高配”市委书记则是有效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