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级机构:牛到管不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1:32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评级机构:牛到管不了?

  

评级机构:牛到管不了?

  说起标普、穆迪和惠誉,人人恨之入骨。欧洲人恨他们指手画脚做空欧元;美国民主党恨他们阴谋扩张次贷市场,拖垮经济,造成了9%的失业率;共和党人虽然大多反对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下称“多德法案”),但对这些评级机构同样毫无好感。《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霍尔曼·詹金斯以《谁选的评级机构?》为题,著文指出,多德法案的939A条“多年来无人问津”。该条款要求美国所有联邦机构“去除法规中一切涉及,或依赖信用评级的条款,并以相应的信用信誉标准为替代”。

  政府:欲夺话语权

  纽约大学教授、信用评级机构研究者拉里·怀特说:“一旦我们摆脱法规层面对信用评级的依赖,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就会灰飞烟灭。”然而,这一提议显然没有吓住标普。穆迪与标普声称,他们报告的效力“不需要法律力量的支持”。如此表态看似离奇,但答案也许并不难找:有不少人愿意替他们说话

  表面看,评级报告的准确性决定了评级机构的话语权。事实上,真正的话语权来自于报告在国际金融界各类规范制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影响力。这一切都要追溯到1975年,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以此类评级报告来确定券商资金的必须持有量。为了防止大量投机性的评级机构滋生泛滥,证交会指定了一批评级机构作为“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当评级机构不再受美国政府“遥控”时,有人评论称,他们的降级报告只不过是强弩之末。

  上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了一场关于评级机构的听证会,会议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的可能性,众多与会者都提出了关于实施多德法案939A条款的相关建议。美联储银行业监管部门高级副主管马克·范德维德指出,联邦法规中至少有46处涉及信用评级,理论上说,多德法案939A条款可以“终结”这些评级机构的法律权力。纽约大学教授、信用评级机构研究者拉里·怀特说:“一旦我们摆脱法规层面对信用评级的依赖,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就会灰飞烟灭。”然而,这一提议显然没有吓住标普。

  穆迪与标普声称,他们“希望”被踢出来,他们报告的效力“不需要法律力量的支持”。如此表态看似离奇,但答案也许并不难找:有不少人愿意替他们说话。就在上周的听证会上,多数与会者表达了对实施939A条款的反对。“正如我们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无法一夜之间摆脱信用评级一样,政府机构要想从规章制度中把信用评级一脚踢开似乎是不切实际的。”科罗拉多公共雇员退休协会负责人格雷戈里·史密斯说,“我们希望监管层谨慎、仔细地进行这项工作。”

  金融业:影响已入骨

  一年前,美国监管层就有意消灭评级机构,他们曾向各方征求意见,但得到的核心答复是:别乱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表示,总体来说,收到的答复中没有具体的替代品建议。大多回复称,信用评级是评估信用风险的可靠工具。美国货币管理局的威尔逊也表示,大部分答复都希望管理局在法规中继续使用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的影响力早已渗入全球金融机构的骨髓里。比如,在确定银行必需增加存款量的过程中,若不参考信用评级,银行不敢轻易决定。中小银行声称,除了采纳操作相对简便、价格低廉的信用评级,他们别无选择,如果被迫寻找其他途径,他们与大型银行的竞争将更为艰难。大型银行则称,如果不使用信用评级,他们就很难与使用评级的国外银行抗衡。

  的确,根据美联储的报告,摆脱信用评级将对全球银行体系产生极大冲击力,还会让美国银行业失去竞争力。哪怕是最恨评级机构的欧洲人也无法与其划清界限。美国货币管理局的大卫·威尔逊指出,就连最新的《巴塞尔协议Ⅲ》依然使用信用评级作为信用信誉评判标准。“如果多德法案939A条款扼杀了三大评级机构,美国的资本标准就无法与国际通用标准保持一致。”

  事实上,一年前,美国监管层就有意消灭评级机构,他们曾向各方征求意见,但得到的核心答复是:别乱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在听证会上表示:“总体来说,收到的答复中没有具体的替代品建议。大多回复称,信用评级是评估信用风险的可靠工具。”威尔逊也表示,“大部分答复都希望管理局在法规中继续使用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三大”难撼动

  危机之后,著名投资者朱尔斯·克罗尔在2010年成立了“克罗尔证券评级公司”,希望给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然而克罗尔发现,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通常“要求”企业具有评级三巨头之一出具的评级。“这无疑说明,现行体制正不断巩固三大评级机构的地位。”

  对评级机构的依赖不仅限于银行业和监管层。那些3年前被评级机构整得血本无归的投资者们,也不希望三大评级机构消失。评级公司Rapid Ratings(快评)首席执行官盖勒特说:“许多市场人士支持维持现状,他们能从中获益。”如果投资者没有了信用评级,他们就不得不自己做信用分析。要是分析错了,他们还没法责怪那些该死的评级公司!

  正如盖勒特所言,评级的诱惑源于逃避责任。信用评级确实帮助了投资者在市场上博弈,在华尔街熟知的“评级套利”中,被法律禁止购买无评级证券的基金纷纷购买“低评级、高收益”的股票获利。由此,市场开始大量追逐那些评级与实际严重不符的公司。也正是评级套利,在次贷疯狂的顶峰时期,将危险的抵押债券推向需求的顶点。

  与此同时,评级三巨头的地位更是难以替代。危机之后,著名投资者朱尔斯·克罗尔在2010年成立了“克罗尔证券评级公司”,希望给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然而克罗尔发现,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通常“要求”企业具有评级三巨头之一出具的评级。“这无疑说明,现行体制正不断巩固三大评级机构的地位。”克罗尔说,人人都在骂三巨头,可这“评级之瘾”并不好戒。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