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清 变绿 变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7:52 来源: 经济日报7月末,记者一连4天近距离地亲近辽河。越野车颠簸在辽河河道行洪保障区,一路上几乎被高高的蒿草淹没。不知名的野花、彩蝶,星星点点地向我们打招呼。挟两岸生态之绿,辽河奔涌向海。
住在辽河边的后狮堡村老汉李振唐回忆说,小时候经常在辽河游泳,以后就越来越不敢游了,因为“远闻刺鼻臭,下河一身油”。因流经重要的工业城市群和农业生产基地,大量的面源污染使辽河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部分河段异味冲天,鱼虾绝迹。辽河登上了“全国急需重点整治河流”的“黑名单”。
从戴上污染的帽子起,辽河治理工作一直在进行。最近几年是辽宁省集中治理、综合突破和变化最大的时期。2008年,辽宁省提出举全省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干劲”集中力量打响辽河治理攻坚战,并承诺达到硬指标:3年内实现辽河干流全部消灭劣五类水体,5年内实现辽河干流城市段景观化。辽宁省一面立足于源头卡住污染排放,着力改变资源消耗型为主的粗放经济模式,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实施节能减排;一面将环境评价提到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往地表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控制线整整提高了1倍。
辽河治理第一战役是“治污”,最先摘掉“污染纸帽子”。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对辽河流域进行大量调研之后提出:“治污先治厂,治厂先治造纸厂。”辽宁COD排放量40%来自工业,而造纸企业污染负荷又占工业的41%。然而这个污染大户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却仅为0.44%。更糟糕的是,全世界最落后造纸技术——酸法造纸产能有50%都在辽宁省。“金山银山”总是侵犯着绿水青山,治污与发展如何兼顾?辽宁省的办法是“关小做大”,“弃劣从优”。2008年以来,辽宁省分3批关停了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其中269家被彻底关闭。
特别是对多年来狠不下心、下不了手的一些大企业、老企业动了真格的。近年来,辽宁省又相继关闭了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小炼油、小造纸等“五小”企业1700多家,在辽河流域关闭污染严重的其他企业600多家。关停不意味着产业退出。辽宁省在造纸厂大规模关停的同时,规划建设了鞍山、抚顺、朝阳3个造纸工业园区,一批规模大、污染小、技术水平高的造纸企业得到了支持和发展。
堵住污染直排口的同时,辽宁省从2008年起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9年,有99座新污水处理厂竣工,实现了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目前,辽宁省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0%跃升到90%。
到2010年,辽河治理保护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干流水质明显向好,按COD指标,辽河干流水质全年都优于V类,部分河段达到了Ⅱ类、Ⅲ类。
辽河治理第二战役是“变绿”,戴上“生态之冠”。
2010年初,辽宁将辽河流域干流划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颁布了《辽河保护区条例》并成立辽河保护区管理局,结束了过去多头治水的局面,开创了我国河流管理体制的先河。以往,辽河河滩地过度开发,辽河干流的植被覆盖率仅剩13.7%,水土流失,河道沙化,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上任一年多的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忠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随辽河奔跑,跟时间赛跑,要把辽河由‘风沙走廊’改造为‘生态走廊’,不拼命干怎么能对得起母亲河!”
不到两年时间,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上下一心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辽河干流61万亩河滩地全部退耕,进行土地植被自然封育,封育线内禁止进行任何种植业和养殖业,辽河植被覆盖率提升到63%;在辽河左岸新建了管理路,实现了全线贯通;在辽河右岸修建了330公里长的生态阻隔带,有效隔绝了污染物直接进入辽河;辽河干流已有14座橡胶坝建成蓄水,结合清淤疏浚形成1.8万亩湿地,净化水体与恢复生态有机结合;清理关闭123家采砂场,保护区乱采滥挖现象彻底杜绝;在保护区内扒除套堤210公里,拆除各种违章建筑28处,修复岸坎286公里,全面消除了行洪障碍……
曾经荒芜沙化的辽河两岸,如今绿意葱茏、鸟语花香。一直关心家门口辽河水质的李振唐惊喜地发现,辽河里的鱼多起来了,一些野鸡野鸭野兔开始活跃在河边草丛里。在辽河入海口,消失多年的斑海豹重现身影。
辽河治理第三战役是“变美”,让辽河成为串联辽宁城市群的“珍珠项链”。“十二五”时期,辽河治理的目标是“将贯穿辽宁中部的辽河生态廊道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的生态带、休闲观光的旅游带、滨河宜居的城镇带”。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辽宁省辽河干流城市段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得到恢复。流域内的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等市不约而同地提出“生态立市”,大力建设沿河景观带成为辽河流域治理的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辽宁省开始研究辽河通航方案,初步设想是实现100公里通航,今后游人不仅可以在辽河两岸踏青寻绿,更可以乘船在水上欣赏旖旎风光。有了亲水平台,傍水而居已成为辽宁人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