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8:1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8月4日,一名工人在马鞍山市马钢新工房廉租房B组团项目现场搬运施工器材。据悉,2011年1月至7月,安徽省共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2.13万套,完成国家与安徽省政府签订目标任务数的84.3%。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基本取向,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6875.8亿元,同比增长31.2%。做大了财政这块“蛋糕”,还要把它切分好,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财政的巨大作用。
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44435.1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教育支出达6127.94亿元,增长27.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5760.1亿元,增长40.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4577.64亿元,增长23.8%;农林水事务支出为3728.85亿元,增长38.8%;医疗卫生支出为2454.54亿元,增长61.4%;住房保障支出1188.75亿元,增长76.6%,各项重点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从上半年情况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说,一方面,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会减少一些收入,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幅会有所回落,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同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企业养老保险水平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等,财政支出压力仍然较大。
为此,谢旭人强调,下半年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既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同时,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格执行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研究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范围扩大到60%,并同步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大幅增加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稳定来源机制。严格按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比例。中央财政用预计超收增加的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预计超收收入,都将主要用于教育、社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
调整支出结构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近些年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的基础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优先方向,充分发挥财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切实增加教育、就业、住房、医改等方面支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使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经费上予以重点保障,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吴国生就此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将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继国务院要求土地出让金的部分收入需用做教育支出后,财政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各地应将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做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的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等支出。为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日前下拨45.68亿元,主要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支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今年以来,各地财政部门继续完善财政支持创业再就业机制,有效放大小额担保贷款拉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惠及越来越多的群众。
在海南省,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农民小额担保贷款逾10亿元,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为此,海南全省已落实财政贴息资金7330万元,落实率91.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今年区级财政已筹措落实600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用于支持各市县设立或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促进了越来越多的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以及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财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积极适应创业就业新形势,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为“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今年以来,各地财政部门大力筹集建设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山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为37.54万套。为此,山西省财政厅在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0.12亿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预算安排7.65亿元。在广东省广州市,为确保完成今年8.5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任务,市级财政需投入资金47亿元。目前,该市通过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单位住房基金增值收益等渠道,已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资金35.34亿元。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今年以来,各地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强化医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管,为推进医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以来,山东省财政已下达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医改补助资金63.3亿元。其中,预拨补助资金48.5亿元,用于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标政策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开展;下达补助资金3.86亿元,用于支持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国家新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拨补助资金8.9亿元,用于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上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
增强金融调控
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
今年以来,央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今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两项具体任务:一是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二是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6%。”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此前表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主要靠央行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通过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调节货币供给的量与价,以市场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融资方式的间接调控;而M2今年16%的目标增速完全能够支持8%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同时还体现了货币总量从过去两年高速增长向常态回归,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的需要。
从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看,央行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了流动性管理。今年以来,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18%,共锁定了银行体系超额流动性约2万亿元。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央行累计通过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净投放1.44万亿元资金,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用以缓冲准备金率6次提升后对流动性造成的紧缩压力,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保持在合理适度水平。
二是发挥价格杠杆调控作用。今年以来,央行已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通过3次加息,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加强了通胀预期管理;另一方面,还进一步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三农”、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央行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金融机构自我调整信贷投放总量与节奏。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同时,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稳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初步显现。从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看,银行业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58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64.5%,比一季度末提高1.6个百分点,余额同比增长18.2%;农村贷款累计新增1.26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8.2%,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上半年银行业机构新增房地产贷款7912亿元,同比少增598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9%,比一季度末回落4.4个百分点,但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累计新增908亿元,比年初增长54.8%。这表明,在监管部门采取控制贷款额度、进行窗口指导、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严格贷存比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措施下,金融机构在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信贷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体现宏观调控的要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定物价总水平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日前召开的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信心;又要看到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特别是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旦政策松动就有反弹的可能。
央行指出,下半年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同时,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采用上,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在信贷的投放上,央行表示,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按照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的要求,进一步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此外,要继续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并做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工作。
对于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央行表示,要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发挥市场供求及篮子货币在汇率调节中的作用。同时,积极推进已改制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继续推动中国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持续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继续研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质量、法人治理和服务“三农”等方面再上台阶。此外,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展到全国,稳步推进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放开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经济在向预期的情况温和回落,货币指标也平稳回落,宏观调控的成效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下半年要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在货币政策工具上要平衡使用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通过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