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国内油价形成成品油价何时能下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13:11 来源: 新闻晚报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制图 任萍
近日萦绕在诸多成品油消费者心中的,是这样一个疑团:国际油价已经跌到86美元/桶,国内油价为何纹丝不动?近4个月的沉默之后,究竟还要等多久,才能等来发改委的一次价格下调?
昨天,发改委明确回复:国内油价暂不具备下调条件。而这一官方表态又遭致更多腹诽:目前运行的是4月新上调的油价,对应的国际油价水平为120美元/桶。难道近40美元/桶的差价还不足以“具备下调条件”?
晚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这样的疑问存在对“国际标准油价”的认知误区,我国参考的并非北美油价,而是主要进口国——中东地区的油价,所以以现有定价机制看,不调价实属正常。但同样不争的事实是,发改委赖以定价的这套机制本身已暴露出诸多弊端。
追问一: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到底怎么算?
尽管业内人士关于国内既定成品油调价“游戏规则”的阐述可以部分消散消费者心中的疑问,衍生的问题也就此产生:现有机制里参考的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油价虽是公开的,但在具体测算变化率时如何加权为何却是最高机密?
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的描述:“国际市场原油移动平均价格变化参考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 ”对于究竟三者加权的比重具体为多少,公众却不得而知。
更为蹊跷的是,由于权重和计算公式不明,各家资讯机构可以查知的每日变化率数值不尽相同,更反证了该数值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不透明。
记者了解到,从国内油价参考标的来看,融合了迪拜、布伦特和辛塔这三个代表不同产油区域的计价方式,确保了全面性。但其对应的中东地区计价、欧洲计价和亚洲计价在加权公式上的暧昧模糊却削弱了这一定价方式的公信力。
追问二:国内消费者利益为何“命悬”国际炒客?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目前定价机制死咬的三大参考标杆,从实质上看,其金融属性都已大大超过商品属性,这一点与WTI油价并无差异。其中,国内主要参考的布伦特油价全称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
而据统计,在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已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原油期货交易所中的“超级庄家”共持有4.6亿桶原油期货,几乎相当于中国一年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也就是说,即使供需面变化并不大,金融机构们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足以令油价为之撼动;当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更将投机客炒作的空间不断放大。
近年由于国际油价与美元走势挂钩愈加紧密,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则完全掌握在美国政界手中。所以,对照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现行的挂钩国际方式显得过于机械,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很可能在国际风险因素面前被销蚀。
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参与国际油价的期货市场,我国原油的真实需求本身就未在国际油价中得以反映。 “这等于是把国际金融的投机性和投机商的爱好、风险过多地引入了国内,定价机制基本没有考虑到国内的供求关系和竞争程度。 ”钟健对记者解释道。
“比如当前汽油供应比较宽松,就应该有一些价格下调。”他认为。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评价,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时,国内应放弃机械的公式调整,认清变化是长期趋势还是昙花一现再作判断。
追问三:国产油和进口油为何同价?
现行定价机制除了在具体算法和挂钩形式上备受诟病外,其对国产油和进口油价格笼统的“一刀切”也被质疑是对垄断企业利润的变相保护。
记者注意到,按照工信部本月2日在“2011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披露,今年1至5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2%,首次超越美国(53.5%)。
换言之,我国目前仍有45%的原油源自自产。对于这部分国产油的成本计算,显然只与开采和储运费用等因素相关,不会随国际油价变动而变动,缘何在成品油调价时却将这部分国产油“一视同仁”?
“现有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的办法起始于2006年,由于国际油价存在大幅波动,超额累进征收税率也应该适当提高,从国际油价最高冲击140美元/桶来看,现有最高40%的征收比例明显过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告诉记者。
耐人寻味的是,油企高层却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减收特别收益金。 “当时的40美元折到现在就是30美元多一点,PPI和CPI的上涨势头令特别收益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是中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接受记者专访时曾给出的理由。
难以自圆其说的是,与国际上60%-100%的相似税种相比,目前中国20%-40%的征收比率并不算高。
追问四:油企生产成本何时透明
此外,虽然“22个工作日+4%”是打开调价窗口的必要条件,但现行定价机制似乎还为保护垄断企业保留了一个小玄机。按照现有规定描述:“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 ”
令人纠结的是,油企加工成本、利润等数据从未向公众透明。 “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炼油和零售企业成本和费用的确定问题,由于涉及企业秘密,相关数据无法向社会公布,难以接受公开监督,只能依靠政府有关部门的核定。 ”王军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发改委每次处于调与不调的临界点,在考验市场的猜谜能力外,语焉不详的解释也暴露出油企利润的不透明性。 “尽管每次上调油价时,发改委都说对上涨幅度进行了相应的控制,但是在没有弄清楚油企成本问题的状况下,没有人能搞清楚究竟控制了多少。 ”息旺能源高级分析师廖凯舜也告诉记者。
“即使石油公司自己公布成本,其成本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也应该清楚化,否则石油公司在提高技术、降低成本问题上就没有动力。 ”他如是说。
释疑:此油价非彼油价
对于消费者关于“国际油价暴跌,国内不跟跌”的说法,记者昨日走访了多位业内资讯专家。根据大宗商品服务商易贸集团副总裁钟健的解释,这种理解存在对“国际标准油价”的概念混淆。
“现在国际上参考比较多的有北海布伦特、纽约期货交易所(WTI)、迪拜、辛塔等原油价格,前期暴跌的主要是WTI油价,暴跌的原因是因为纽交所的库欣交割库库存出现了异常,导致了交割库存奇高,美国交易者的消费又不太景气。 ”
钟健对记者表示,WTI这一个品种现在已经与布伦特油价高达20美元以上的价差。 “甚至在去年其它参考价格都涨得非常快的时候,WTI的价格也涨得非常慢,现在又出现了暴跌,事实上,WTI价格才是偏离了目前全球的标准油价,我们不能拿国内油价单纯与它的跌势去作比较。 ”
现有定价机制规定,必须同时满足22个工作日和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移动变化率波动幅度超过正负4%两个条件,才从理论上具备调整油价的可能性。而最新变化率虽掉头向下,但不仅达不到-4%,甚至还处于正值。
根据钟健估计,至少国际油价的低位运行还要持续2周,才能将变化率压到负值。也就是说,近几个月加剧波动、并于上周“黑色星期四”跌至86美元/桶的纽约期货交易所油价根本不在调价机制的参考体系内。
为什么国内成品油定价体系完全排斥WTI?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斌告诉记者,因为我国成品油进口并不通过北美市场。 “从北美进口的路线太长,运输成本过高,所以当初在制定参考基准时,就未将WTI纳入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