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山寨店折射中国IT制造模仿与创新的困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02:38 来源: 通信信息报■本报记者 于伟
今年7月,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家“山寨”苹果零售店遭到曝光。日前,苹果向纽约州地方法院针对50家不知名企业提出诉讼,指责他们侵犯公司的商标权。这些零售店并非苹果官方授权,其中一家假冒零售店名为Apple Story,坐落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地区。很显然,一向高傲的苹果这次愤怒了,并开始了打假之路。
在国内,山寨苹果店并非仅出现在昆明。但昆明山寨苹果店的出现,却让中国山寨产品的名声再次“走向”世界,并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AP,AFP,CNN,BBC,ABC,NBC等世界知名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
之所以反响这么大,原因不难理解。近年来,中国IT山寨潮风生水起。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山寨机,像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大牌们无一幸免地成为山寨的模仿对象。而且,有分析师和业界人士称,这股“山寨风”愈刮愈强。
工业化大生产追求的同质化和低成本为山寨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山寨的蔓延,刺痛的是中国IT制造业创新不足的软肋。有专家认为,山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依附性文化,以模仿为前提。我国山寨文化正迅速对主流文化发起冲击,其背后反映了我国原创文化的诸多瓶颈,而最本质的原因当属缺乏创新。中国在成为全世界最大制造工厂的近20年间,始终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即缺乏核心知识产权,不是设计者创造者;且不掌握市场,不是销售者,不接触消费者;仅是充当了毫无话语权的中间环节。这种代工软肋的阵痛也在不断地驱动着山寨潮转型,从模仿到创新进而超越。
虽然,山寨一直被看作是冒牌和剽窃的代名词而饱受批评,山寨企业也在多方口诛笔伐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山寨产品有其较强的竞争力扎根市场,并能够受用户青睐。以山寨平板电脑为例,据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的统计,当前山寨平板电脑以近20%的市场占有量紧随苹果iPad之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山寨平板电脑的消费市场。
对于这种现象,其实并非偶然。首先是市场需求,山寨品亮出的第一杀手锏便是价格,消费者对于低价产品的喜爱成就了山寨品。其次,山寨不等于假货,它是二次创新,也是一种发展。以联发科为例,该公司在前几年推动了山寨手机的全面繁荣,并藉由中国山寨手机而崛起。进一步来说,山寨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照抄,不少山寨产品的功能甚至更贴合一般人的需求,别具一格的创意更符合本地市场需求。就拿山寨苹果店来说,已远远超越了对消费品的简单仿制,他们也重视产品设计并力求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以赢得更多的顾客。
实际上,从最开始的模仿商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到后来的模仿品牌产品的造型、界面,这些本质上都是产品的山寨。至今,模仿的层次上升到了服务体验和商业模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换句话说,苹果山寨店的出现,正是折射出中国山寨产业的蜕变,从模仿产品到模仿渠道乃至运营模式,这是一种升华,这也使得中国IT制造在模仿中超越的可能性大大加强。
或许我们应该把山寨模仿当作是中国IT制造业深入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当下应该做的,是完善保护创新的法律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刺激从模仿到创新的美丽嬗变。其实山寨并不等于照搬,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条件下,模仿也可以是创新。对于中国IT制造业而言,找准定位,创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追求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