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03: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公布的7月份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明显高于市场预期,此前大部分观点认为CPI将于6月见顶。这种物价趋势出现在全球资本市场因恐慌而暴跌的背景下,大大增加了中国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
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中国是否会继续通过货币紧缩抑制通胀成为悬念。这与2008年存在惊人的相似,即当中国的通胀达到一个风险比较高的时刻,外部环境出现了恶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缓解了中国通胀压力,目前的危机会不会重蹈覆辙?这将关系到中国政策的取舍。
我们认为,与2008年由下而上的市场泡沫破裂不同,目前的危机更多是一种政府信用危机,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更惊人的量化宽松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避免危机爆发。尽管这种做法有效,但美国很有可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也许会停止加息并大举购入政府债券,以防意大利或西班牙这样陷入危机的大型经济体无法通过市场融资而制造灾难。
这意味着当前全球经济第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较小,危机或许会通过一个更长(10年)的周期消化。但是,不管是欧元区还是美国,财政政策因债务危机都在被迫收缩,而且由于银行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务也被再次连累,因此,所谓复苏与增长也变得比较渺茫。不过,欧美国家新的救市措施会鼓励投资者重返市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在这种氛围里中止或减缓紧缩力度,大宗商品价格仍会在廉价货币与市场需求的支撑下继续走高。
这种趋势将为中国带来两个输入性因素,其一,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国依赖进口的石油、大豆、铁矿石等能源与商品;其次,欧美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或导致货币贬值,并将以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因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目前,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已经被迫入市干预本币升值。中国钉住美元的政策会导致人民币贬值,这会让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大部分经济体不舒服,并增加中国已经创纪录的外汇储备,而结果只能是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不良循环。
从中国CPI分类指数的走势看,物价上涨主要是由国内因素主导,比如猪肉、食品等,并带有一定的转型刚性因素,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加上货币供应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中国应该继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继续走高,一旦放松则会让地产调控前功尽弃,并推动通胀预期继续升高,加剧经济泡沫化程度。
显而易见,对中国经济真正的威胁因素是汇率,这不仅仅是因为积聚起来的美元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比如美国国债违约或者美元贬值,而且不断涌入中国的美元也在并将继续推动物价走高。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并不一定只是低估问题,反而是因为比较僵化的汇率政策导致市场有一种刚性的上涨预期,并由于这种预期吸引大量的热钱而强化了这种幻觉。因此,中国应及时推出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来消解市场刚性的预期,并尽快制定中国的托宾税方案,狙击更多热钱流入。
需要警惕的是,一种再次请求中国扩大内需的声音重新出现。上次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时,中国大规模刺激计划以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保住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稳定了全球经济。但是,随之浮出的是过高的代价:通货膨胀、地产泡沫和不断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因素要求中国必须尽快实现软着陆以及政府转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不能再重复以前的应对方式,这会加速经济的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