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国际援助的就业效应中国可以发展自己的国际援助组织,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郭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08:3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评论员 郭凯
近来,东北非洲的大饥荒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痛苦,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的国际人道粮食援助,则面临两个方面的严重困难。一是援助资金的匮乏,联合国相关援助机构预计到今年年底,还有1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二是东北非区域的政治动荡,给救援的操作层面带来很多障碍,比如索马里。东北非大饥荒的这种特殊局势,既给与中国的国际援助提出了要求,也带来挑战。
在资金方面,巴西对东北非饥荒援助慷慨解囊,这既利于新兴大国巴西在全球的软实力的建构,也在经济层面稍稍缓解了巴西国际收支顺差压力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巴西的决策思考角度,值得中国借鉴。
中国在扩大对外援助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审慎辩思。尽管中国也需尽快发展培育中国自己的独立对外援助组织与对外援助人力资源,但目前由于东北非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中国更宜采取参与联合国的援助的方式,并一边参与一边积累复杂环境中进行国际援助的经验。
加速建设自己的对外援助机构,对提高中国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配合,尤其是让国际人道与民生援助服务于中国的对外投资、为中国的对外投资创造更和谐的当地舆情和民谊等等,很有价值。比如中国在斯里兰卡施工的某工程公司由于在自己的工地入口开放了自来水给当地人使用,赢得了良好的当地社会关系。饮水、医疗和教育等在内的援助工作,如果由中国的国际援助组织来持续组织和推广,则会有长期战略效果。
最重要的是,积极发展中国自己的对外援助组织的战略,对于中国还有巨大的就业创造效应。中国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根据中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和发达国家对华出口的限制情况,中国留下7000亿左右的外储,足以应对可能的国际收支变化。而美国的债务负担的化解,必然以美元的持续贬值为结果。但受限于中国企业对外实业投资和硬资产投资能力,目前中外储转变成在全球各地硬资产的速度,无法赶得上美元贬值的速度。
此外,对外实业投资给中国人口(海外)就业岗位的创造效果虽然大大好于投资于金融市场,但是仍然不足以让无法在境内使用的外汇发挥充分就业创造效应。如果把建设中国软实力的外储捐给国际组织,那么只有生活在国际组织遍布的纽约和日内瓦等地的欧美学生们,将获得由中国的援助捐助而带来的就业岗位。但中国自己很可能将要面临最困难的经济转型期和部分青年失业期。如果有一个由中国自己的援助组织执行的十年500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计划,一半用于给援助人员发工资,或许就可在10年内创造超过200万个就业岗位,既减缓最困难转型期的就业和社会压力,也会培养大批新型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