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建设到人心救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1:3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突然间,醋和酱油上了媒体的重要版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病区”在不断扩大。醋也好,酱油也罢,都是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必需品。而当这些日用品与“勾兑”,与听起来触目惊心的疾病联系在一起时,无法不令人感到震惊。每每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感慨,希望吃得安全本应是平常之事,现在几成一种奢望。
不同的食品出现安全问题,背后原因不尽一致。比如,乳业的问题就跟这个产业的盲目扩张与大跃进式的发展密切相关。醋和酱油没这个问题,再有钱的人,也不会随意增加消费量。这些日用品出问题,主要出在低价商品上,行业标准过低,跟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有关。换句话说,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对廉价食品的“偏好”,无形中使得部分无良者不惜以牺牲质量的方式,来赢得消费者。
在利润面前,生命显得有些卑微,民众的健康似乎可有可无。不合格食品的生产者在利益的刺激之下,将做人的底线全然忘记,将法律的准则抛在脑后。当然,有一些人也怀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许多事情多为行业潜规则,大家都如此,也不以为罪了。
我们一向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这个口号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已,而应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细节中。如果为了一些商业利益,就可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那么,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呢?
从三鹿奶粉到整个陷入行业危机的乳制品业,从地沟油大量流入饭店餐桌到瘦肉精大行其道,再从馒头到醋到酱油,食品领域可谓有“全军覆没”之感。国人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食品安全陷阱的环境中,食品安全感相当脆弱。围绕着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上积聚着愤懑情绪。
这几年来,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从政府的态度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一直保持了高压的态势,但遗憾的是,各类事件仍旧循环往复,不断出现。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案例发生了,导致社会恐慌,于是各方紧急作为,查处相关人员,安抚社会情绪,事件因而慢慢平息,但过了一段时间,新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又被曝光,且事态严重,再一次刺激民众的脆弱之心。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不断陷落,难见好转。
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或有各自的特点,但归结起来,又都不外乎是行业标准的滞后、政府监管的失职,以及生产商的无良等几方面原因。从乳业的声誉危机,人们看到了标准滞后的危机,而乳业标准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正是一些乳业巨头“绑架”行业标准的一个结果,标准之争的背后是利益之争。
从政府监管不力这个角度来观察,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或是执法不严肃,导致无良生产商有空子可钻,甚至根本不忌惮法律;二是监管者与麻烦制造者沆瀣一气,分享不法收益。监管的问题背后常常也是利益的问题。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政府部门对企业扭曲的爱护。
面对当下食品安全的恶劣生态,许多人都主张沉疴用重典,主张严刑峻法。这或许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没有制度或制度力道不够,而是执法太不严肃,有法不依。有效监管“监管者”的难题若长期解决不了,则食品安全问题几近无解。
说到底,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如此沉重,除了强烈的利益诱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些年间,中国社会中的伦理底线常常被击破。人性的堕落,需要在文化、心灵层面去救赎。漠然于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灵魂的救赎,是未来中国社会的紧要之事。从制度建设到人性的疗伤,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