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中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7:03 来源: 时代周报中国如何摆脱“美元陷阱”?
来源:8月8日【英】《金融时报》
一个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后的发展中国家,数十年来却一直把钱借给全球最富有的国家,这有违情理。而更糟糕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之一,从本质上说,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而非进口商品和服务的做法,是在把自己高成本借入的资金又贷给其债权国。中国政府承认,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出了自身需求。
中国尝试过多种措施,以减缓外储的增长速度,并保护现有储备的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巨额资金流入以及经常账户盈余,这些政策无法遏制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迅速增长。这些政策之所以未能奏效,原因在于它们未能解决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致因,即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央行必须不断在外汇市场买入美元。另外一个因素在于,中国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任何损失,只有当持有人决定套现时才会真正“实现”。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偿还其公共债务,而中国继续将外汇储备投入美国国债,这场游戏就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不过,这种局面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持续的时间越长,最终的调整就将越猛烈、破坏性也越强。
鉴于许多发达国家完全是在“印钱”,中国必须认识到,自己不能再投资于发达国家的纸面资产了。中国央行必须停止买入美元,并尽快将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中国早就应该采取这种做法,不应再犹豫和摇摆。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并非没有代价。然而,它带给中国经济的益处将远远超出那些代价,且同时也有利于全球经济。
不必过度责难中国的民族主义
来源:8月10日【新】《联合早报》
中国的民族主义,无论是思潮还是其现实表现,更多取一种被动的、防御性的姿态。更重要的是,鉴于一些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危害,中国的知识阶层普遍不赞成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素来不乏批评和批判之声。
客观而言,在近年中国与外国发生的一系列不愉快事件中,确实出现过盲目的排外情绪。但应该看到,作为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没有排外思想在内的,完全是因事因情而起,看事情主要是由哪国挑起的。这样的排外,是没有目的性的,是针对特定事情而作出的一种情绪性反应。由此也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外界挑衅的产物,与外国势力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核心国家利益的干预有关。
民族主义,应一分为二地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将民众正常的情绪反应,看做民族主义,并无限上纲上线。对民族主义演变成排外主义、种族主义,当然必须警惕。但是,从价值观来说,民族主义对国家利益的强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只要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构成国际关系的主体,就不会过时。
即使从政治民主的角度看,作为一群具有共同理念的人表达共同立场,不管这种立场对不对,这种形式应该被认为是政治上的进步。所以,对民族主义,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责难。一味地责难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撕裂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