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钟国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找点”的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10: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8月12日讯(记者郝红波)《找点》是著名管理学家钟国兴的新力作,此书得到了多行业领导和名家的推荐,冯仑以他“冯氏论语”评价说:“钟国兴的《找点》令人大开眼界,不可不读!”日前,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钟国兴更是感慨“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找点’的人。”

  

钟国兴: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找点”的人

  “找点”:意在倡导精准高效工作观

  

  记者:《找点》一书已经出版,您写此书的初衷是什么,想完成怎样的心愿?

  钟国兴:这些年研究管理,我觉得中国引进了好多西方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像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这些西方的,日本的模式,但是到中国会遇到一个问题,好多单位引进的模式非常多,这个领导引进一种,那个领导引进一种,最后互相打架,哪个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其实不管哪种管理模式,真正的效果都是不错的。

  实际上都是那种搞一阵就停留在表面,最后没有解决多少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不彻底。比如,我们引进了“第五项修炼”,“第五项修炼”模式在西方是比较有效的,但在中国,我走了几百家单位和机关企业,最后发现大多数单位都是把它搞成形式主义学习,并没有真正做到位。由此,我就想,我们国家在引进别人的这种管理方式、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到底缺少了什么才没有做到位?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各个民族,它都有一些深层文化的东西。

  记者:有很多深层文化的东西,不能根本发生改变。

  钟国兴:深层文化的东西不是写在书本上,而是大家默认的东西,习以为常的东西,大家不需要再强调就已经天天在做了。这是在人家思维方式里边的东西,是我们没有引进的,我们只是把那些表面的东西引进来,所以效果就不好。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哪些东西?其实我考虑了好多,最后写了《找点》这本书,我就认为西方的思维方式是那种点式思维,而我们中国是一种模糊思维。

  比如古希腊有原子论,它认为世界是由一个一个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构成的,原子不是咱们科学上讲的这个原子,是相当于我们说基本粒子,最后没法再分了。而概念中的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点组成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个点开始做起。

  西方是精准到一个一个点上,而我们总是模糊的,所以东西方的思维大不一样,正因为我们是这种模糊思维,把人家那些具体的、科学的、非常严格的、精准的管理模式引进来,拿到我们这,被我们的模糊的思维方式给淹没了,最后不起作用。

  所以由这,就想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我们要把事情做好,光是中国的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做不好,做不了,要把这个产品的质量、服务质量提高,要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要打造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那你必须要引进精准化的思维,一切从点开始。

  这本书,原来叫“点式管理”,后来策划专家邱仰林先生给起了一个名字叫《找点》。我觉得“找点”这个名字非常准确,而且口语化,把我要讲的东西给充分的表达出来了。

  记者:是一个高度的概括,而且简单明了。

  钟国兴:高度的概括,而且我们平时也都在说,这个事情,我们要找到点。

  记者:找到原点,找到要点。

  钟国兴:就是各种工作都需要找点,所以《找点》这个名字比较准确的把我整个的这一套想法给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冯兴科)

  我们的文化缺少这种精准的点式思维

  

  记者:刚才您谈到,中国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做事情存在模糊的概念。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情,以前的同事、朋友或者父母都是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做,好像是一种传承,可能就有模糊的概念并形成习惯,您认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或误区?

  钟国兴:有好多东西是我们习惯性的,不用深想,祖祖辈辈就这么做,包括我们的日常工作,有的人做了几十年,但是仍然是稀里糊涂的。我们的工作要找到工作的基本点,这个工作有多少个基本点,这个基本点里边有多少个问题,问题点的背后有多少症结?这个是我们很少去考虑的。

  西方讲流程,讲操作规程,但是我们好像很少把这个东西弄得非常清楚。在操作流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这个是我们很少考虑的。所以,你就会发现,有好多工作几十年的人,仍然在那出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仍然是稀里糊涂的,他不知道这个工作的症结在哪儿?没有真正的把问题的根源给反思出来。这个就是我们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在西方,他们的学习先是找问题,你这个单位有多少问题,把这个问题列出一个问题清单,然后哪些问题是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难点问题,让大家成立一个小组来研讨。

  记者:您在本书的序言中写到“只要阅读这本书,就会改变您的观念和行为,给您一种世界观和工作观。”您刚才提到办事和工作学习的思维观念,您是想通过这本书逐步的改变受众的世界观和工作观?

  钟国兴:我是非常相信这本书只要读了,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他的行为。因为,这本书就是讲“找点”和这种“找点”的意识。要把工作做好,它需要找一个一个的点,因为每一种工作都有每一种工作的点。

  在这本书里,我讲到一般的员工怎么“找点”,提高你的工作质量。作为领导,你应该怎么来“找点”。作为管理人员怎么来“找点”,作为经营人员,你怎么来“找点”,讲话怎么“找点”,写文章,搞策划,各种工作都需要“找点”。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其实“找点”是把各个方面事情做精彩的一个关键。

  记者: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工作,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钟国兴:对,道理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找点”。

  记者:这本书属于管理哲学类图书,您感觉这本书适合哪些人阅读?

  钟国兴:我从开始写的时候,定位就是搞一本通用的书,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还是社会上的其他各种单位,大家的工作都需要学习这种精准化的思维方式。精准化是我们市场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做事的一种要求。你要是把工作做得精准,你思维方式很重要,这是我前面讲到,引进那么多西方的管理模式,我们没有把事情真正做好,就是因为我们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的文化缺少这种精准的思维,所以要让人学会点式思维。

  记者:这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钟国兴:另外,开始写法就是想让它适合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任何员工、公务员、企业的职工,军队的这种战士,都能读的一本书,因为里面一个是每一个章节,都有案例,都有故事,由故事来讲道理,而且语言也比较通俗,比较轻松。

  记者:通俗易懂,感觉很实用,一看就明白了,不较劲。

  钟国兴:这本书读完了,包括我们开会,开会有的人发言,我们就要找点,讨论问题的时候,别说这么漫谈式的,就像《找点》的书里边讲的,我们要“找点”。只有找到几个点才能深入下去,大家将多了,就会变成一句流行语。另外,《找点》也是管理者必读的书,因为它里面的点式管理对现在的管理非常有用,那么对普通的员工,还有机关中层以下的,他如果要学习可以用里面的点式思维学习。

  优秀出在点上

  记者:书中谈到“点式管理法”,“点式工作法”,“优秀出在点上”等,您对这些关键词如何解读?

  钟国兴:其实,好多单位的管理,比如领导布置工作,把这个工作人员叫来,说你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且一定要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样说还是有些模糊,布置工作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下属,这件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有多少个点,你要把握好,有哪些点上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好多人当领导,他的部下不会做工作,就是因为他就不会分配工作,不会给人家布置工作,因为他没有谈到点上,他只是抽象地讲一些话。

  这种“点式管理”,也不是把工作分解的非常零碎,其实这些点还要串连起来,还要作为一个系统来控制。“点式工作法”对于员工来讲也是非常需要的,所以提这个点式工作法,主要是针对员工来讲。优秀出在点上,就是刚才说的。比如说像学生考试,你达到60分,你就稀里糊涂,用功就能拿到;80分,你掌握一些方法,加上努力就能达到;80分以上要特别会找点,把握那个点,这异常精确,而且非常巧妙地来解决这些点上的难题,你才可能达到80分以上,其实我们各项工作都是这样的。知识点一个一个都掌握,还有难题,问题点都要解决。问题点背后的症结点,症结点在哪儿?你怎么来破解它,各项工作其实都是这样,所以最后做事情优秀的,都是在点上能做得非常好,所以优秀出在点上。

  记者:众多的知名的人士,也有企业家,像柳传志、冯仑,还有王振耀,对您这本书进行推荐,您认为是肯定还是鞭策,怎么看待这个事?

  钟国兴:我认为首先是这本书《找点》,“点式管理”、“优秀出在点上”这种理念使他们有所触动,大家也都发自内心的来赞成“找点”的理念,冯仑他的语言挺有特色的,他说《找点》令人大开眼界,不可不读,王振耀说体会到了“给一个杠杆可以撬动地球”,从他们写的这些话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这个《找点》都是各有各的理解,实际上在他们的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对怎么来“找点”,怎么能把握一个一个的点,怎么能在一个一个点上,破解难题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体会。像柳传志讲的“深有体会”,我想他们还真是发自内心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找点的,他们都是成功的人,所以他们在找点上都是“深有体会”。

  ◎精彩推荐语

  

  钟国兴先生说的找点,我理解就是要一眼看到底,才能把想做的事做成,对此,联想也是深有体会。——柳传志(联想集团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找点是精准化方法。市场经济需要精准化,需要《找点》。——高尚全(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工作找到点,才能更精彩。《找点》适合各种工作和管理。——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露点才有看点,抓点方可破点。钟国兴的《找点》令人大开眼界,不可不读!——冯仑(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找点就是要找到战略地位之点,钟国兴先生的《找点》使我们体会到了给一个杠杠可以撬动地球的哲理。 ——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找点》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对从事具体工作的人们应该是一种点拨,很值得深思。下决心抛弃“差不多就行”的陈旧思维,把工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做到极致,那我们干的活肯定能做到“高清”级别。 ——许振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振超工作法创立者)

  《找点》一书强调找点、抓点、破点,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一定会引起各级领导和企业家重视。而且此书观点新颖独特,语言活泼幽默,方法方便实用,加之图文并茂、案例充实,会成为机关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热读的图书。——邱仰林(经济学家、畅销书策划人)

  (责任编辑:冯兴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