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程必定:区域性特大城市应有新跨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3 01:4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陈伟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资深顾问、安徽省政府参事

  建设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合肥市“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新定位,也是其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肥新机遇

  从国际经验看,进入21世纪,二线城市的崛起是全球普遍现象。我觉得这主要是产业转移的推动在起作用。一线城市通常是工业化先发地区,是产业转移的输出地,二线城市则是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自然就成了产业承接地。由于环境压力和生产生活成本上升,一些大企业和居民争相离开一线城市,比如美国就有“逃离现象”,很多人纷纷逃离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工作。去年下半年,美国媒体有一个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的评比,除了华盛顿等少数一线城市外,大多都是二线和三线城市。说明在发达国家,二线城市地位也在上升。

  其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二线城市都承担着未来的发展重任,中国也一样。国家对全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有了清晰的定位,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主要城市群地区为支撑,以轴线上各个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或城市圈,从而带动二线、三线中小城市的发展。

  在二线城市战略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合肥市提出“从区域性大城市到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转变,后者也应该成为合肥新的城市坐标。近年来,合肥地区GDP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速,作为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由2005年的16.3%提高到2010年的20%,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也逐年靠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显示,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合肥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2位,其中社会公平比较竞争力分项中,合肥名列第一。作为二线城市,合肥还被列为未来十年最具竞争力的24个城市之一,发展空间巨大。

  从“合肥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我觉得,合肥要实现“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要着力推进三大跨越:

  第一,在培育“区域性特大城市”综合功能上的新跨越。首先是经济功能,合肥确立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在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光伏、化工等产业上优势突出,要继续夯实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在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拉开战略布局,增强城市集聚功能;在交通基建上,要实现“节点”向“枢纽”的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功能建设转变;最后是县域突破,肥西县进入了全国百强县,长丰县居全省第7位,各县要融入合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必然让累积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第二,在推进“合肥经济圈”上的新跨越。中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性特大城市都会形成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从而凸显该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合肥经济圈”建设列为全省区域发展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未来,要在“合肥经济圈”建设上实现跨越,就要推进信息、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同城化,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

  第三,在推进“合肥经济圈”向“江淮城市群”的发展上的新跨越。在产业转移的推动下,中国空间结构有三次转型,第一次是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转型;第二次是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城市群为主导转型;第三次,是城市群向同城化发展的转型。在“十二五”规划前期,以合肥为核心城市的“江淮城市群”将会浮现。国家把江淮地区作为重点发展的八大城市群之一,而合肥是江淮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力量,应该承担重要的战略功能,成为更大区域范围的特大城市,引导和带动区域崛起的新局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