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礼伟:昂山素季面临新课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06:17 来源: 时代周报庄礼伟
2011年8月14日,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前往仰光北部的勃固,进行公开的政治活动,受到了支持者膜拜式的欢迎。而几个月前伦敦大学的一位南亚问题学者就评论说,昂山素季如果出来公开活动,她当然能吸引大批支持者,但她也将发现政治地图有了变化,缅甸自宣布2010年底举行大选以来,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反对派。
缅甸当局形式上的政治开放激活了缅甸各种各样的政治反对派,“反对”不再被某一支政治力量所垄断。37个政党参加了缅甸20年来的首次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LD)宣布抵制大选,但从该组织分离出来的“全国民主力量”(NDF)参加了大选。许多少数族群政党也参加了大选。
昂山素季尽管仍然是一个政治超级明星,但新的局面是:她必须和各种各样的反对派打交道和竞争,她还要争取她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保持团结,避免分裂。有别于昂山素季的全国民主联盟坚持在体制外活动,已有一些反对派参加国会活动,希望在现有体制内进行变革。太过理想化的目标,有可能使昂山素季游离于目前缅甸的政治发展进程;全国民主联盟如果一味抵制现有体制、不妥协,这将使自己陷入被边缘化的风险,而温和派将获得更多的政治空间。
昂山素季当前面临的新课题还包括如何应对国际社会松动对缅甸的制裁。据媒体报道,美国驻缅甸的头号外交官拉瑞·丁格尔已开始和昂山素季讨论美国对缅甸的援助政策,当然他也和由军人在背后撑腰的缅甸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就此事进行了讨论。由于缅甸军人统治者滥用权力压制反对派和进行对少数族群的军事行动以及其他违反人权的行为,上世纪90年代,尽管联合国并没有对缅甸实施制裁,但一些国家和国家集团自行对缅甸采取了制裁措施。1996年欧盟宣布禁止与缅甸的军火交易、拒绝向军人政权成员及其家属发放入境签证、冻结缅甸政府的海外资产、除了人道救助外暂停一切对缅甸的援助。2007年缅甸政府动用武力镇压反政府示威后,欧盟又宣布禁止从缅甸进口宝石、木材和金属矿石。美国在1993年就宣布禁止向缅甸出口武器,4年后又宣布禁止向缅甸投放任何新的投资,但已有的投资如Unocal公司在缅甸天然气产业的投资仍可进行。2010年5月,奥巴马政府宣布继续对缅甸实行制裁。其他参与制裁缅甸的国家还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在2007年10月一名日本记者死于缅甸僧人示威现场后停止了对缅甸的援助,但在2008年5月的缅甸风灾后日本又恢复了对缅援助。东盟(缅甸是其成员之一)则反对制裁缅甸。
缅甸的对欧美出口不得不采取绕行第三方的方式。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缅甸的经济活动一直零散地、非正式地进行着。一位与缅甸将军们有生意来往的西方公司经理说:将军们说英语,和他们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但他们拒绝使用电子邮件交流,只能通过传真和面谈,所以效率低一些。
新的地缘经济格局已经出现。最近几年,印度和中国的公司大举投资缅甸的自然资源开发,这让西方公司非常着急。2011年6月,缅甸政府宣布在过去的一年内缅甸获得了创纪录的200亿美元外国投资,一扫过去长期被孤立的形象。而上一年度缅甸所获得的外资仅为3.02亿美元,过去20年中所获得的外资总共也只有160亿美元。中国是缅甸的最大外来投资国,主要投资领域包括电力等。泰国、印度和中国香港也是缅甸重要的外来投资方。
举行大选和文官政府的成立有助于改善缅甸的国际形象,松动对缅甸的制裁和展开对缅甸的官方交往已是大势所趋。2011年4月,奥巴马任命了大使级的缅甸问题特使,寻求与缅甸政府接触。同月,欧盟向缅甸一批文官部长发放了入境签证。
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最近主张应当就放松经济制裁进行商谈,但前提条件包括释放超过2000名的政治犯并要求政府认真听取国内所有的声音。自2010年11月被解除软禁后,昂山素季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外资进入缅甸。但她的支持者中也有一些人认为放松制裁有利于军人统治者。
昂山素季面临的新课题还包括一个已开启形式民主的统治集团。尽管2010年底的大选存在许多不公正的有利于执政党的规定和安排,例如反对党只有很少的时间来筹集资金来支付大选注册费和竞选开销,又如新宪法规定国会25%的席位将预先保留给军人,同时大批知名政治犯没有被释放,最终军人集团支持的最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USDP)获得了约80%的国会席位。但是毕竟反对党获得了公开参政的权利,大选中形式上已经是多党竞争,国会里也出现了反对党。据说USDP还向选民发放衣物、咖啡和快餐来吸引选民支持。这种做法尽管很不恰当、很不公平,但这似乎说明:缅甸已经有了“竞选”。反对派阵营的新格局、松动制裁究竟有利于政府还是反对派、一个在形式上实施了多党竞争的新的政治体制,是被长期软禁后走出家门的昂山素季不得不认真应对的新课题,除了一贯坚持的道义担当,她还必须有足够的政治智慧。
作者系暨南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