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本周推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06:21 来源: 时代周报

  ☉报道篇

  “中国式评级”耳光响亮

  作者:张宇哲杨娜

  来源:8月14日《新世纪》周刊

  8月8日,铁道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0亿元90天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文件显示,获得评级公司给予的本次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为AAA,评级高于该公司给予中国的国家信用评级AA+。这引起市场一阵哗然,毕竟对单个公司主体评级高于对所在国的主权评级,在国外成熟市场罕见。给出这样评级结果的机构,是在市场上活跃多年、目前在城投债评级市场份额高达三成的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由于遭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多种信用债收益率水平已居历史高点。”而在近年飞速发展急剧膨胀的城投债市场,评级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除了级别上调现象严重,评级行业等级迁移总体稳定性差、评级标准前后不一致、评级随意的现象也很普遍。“从2008年底金融危机之后到现在,中国经济仍处在较弱的周期中,但是很多企业的原有评级不断被调高,很少调研,这种情况非常不正常。”招行投行部副总经理郑新盈强调。按照银行的内部评级,信用评级A-已属较好,但是目前评级公司给出的信用评级最差的也是A+。

  “单纯的评级结果虚高,可能会对这个行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当投资人都不认可你的评级结果时,结果就会变得很尴尬。”而监管部门的“行政指导”客观上推波助澜。发改委曾于2009年下半年窗口指导,要求企业发债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债项评级不低于AA+。尽管监管部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但评级机构出于维系市场份额、维护与地方政府部门关系等方面的考虑,会放大信用评级中政府担保的作用,出具令市场错愕的评级结果。

  点评:任何的评级机构、排行榜都是靠信誉吃饭的,有了信誉才会有权威,有了权威才会有市场。权威的积累即信誉的叠加,信誉是评级机构的生命。对评级机构而言,任何一次不公正的评级都是自掘坟墓。

  ☉评论篇

  没有比金融业不开放更大的风险

  作者:马光远

  来源:8月12日《东方早报》

  民间高利率借贷的存在,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巨大的为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融资需求,而这个融资需求,在主流的金融机构里却无法获得解决。除了一些央企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贷的获得方面拥有“超国民待遇”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金融的绝对短缺。在金融短缺的情况下,加上信贷紧缩,稀缺的金融资源自然只会选择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就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地下金融或者非法金融,满足融资需求。

  民间金融的存在固然可能引发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但如果没有这些民间金融的补充,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恐怕要恶劣很多。循此逻辑,既然中国金融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那就应该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必须开放半垄断状态的金融,将民间信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仅仅依靠监管去解决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问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不管如何监管,都会想方设法进入民间借贷市场,这是利益使然。

  要彻底解决信贷资金的套利问题,根本路径是开放金融。现在是该打破中国金融业垄断的时候了,也是该让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时候了。目前,中国银行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大量地设立金融机构,降低金融业的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即使发生一些风险,按照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我们也有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诱发的风险更大,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恐怕在这个问题上,要吃大亏的。

  点评:目前,中小企业巨大的信贷需求与紧缩的货币政策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民间借贷合法化呼声高涨,地下金融的火爆正在倒逼金融业的开放。从根本上说,办银行属于结社自由,这项自由是天赋的、不容剥夺的,放开金融业固然存在风险,但现实的需要与天赋的权利都告诉我们,值得去为这个潜在的风险支付代价。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声音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