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奏响群众文化建设之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07:53 来源: 经济日报

  近年来,辽宁省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将繁荣群众文化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两个字已深深根植在辽宁的文化土壤之中。在我国的工业文明摇篮辽宁,一曲属于群众的文化建设之歌正奏出时代最强音。

  群众做主角

  自办图书室,自办文化艺术团、秧歌队、民乐队……辽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我们搞文化体制改革为了谁,我们的舞台就应该属于谁。”在谈起辽宁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时,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坚定地说,“主流文化应该来自并属于群众,只有这样文化这个舞台出演的才是大众文化,才是主流文化。”

  在辽宁兴起的一项重大文化活动“红诗辽宁”,其最大特点就是创作者均是群众。《一个人的车站》作者白敏是个理发师,她的理发店就开在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大山里。活动期间,沈阳市北站街道凯旋社区居民诗社和歌咏队、舞蹈队争抢社区活动室,墙上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居民王福增说:“以前总觉得没事干,现在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又写诗又朗诵,整天乐乐呵呵。”

  “红诗辽宁”活动得到辽宁群众的积极响应,全省共组织开展红诗创作、咏诵活动1400多场,涌现优秀原创诗作5000多首,建立红诗咏诵队伍3900多支,成立红诗社、红诗基地6200多个,群众累计参与达2300万人次。

  辽宁省党委机关报《辽宁日报》改版进市场,谁是幕后策划?答案是:群众。当《辽宁日报》的编辑记者把读者请进编辑部聆听他们办报建议之时,他们也许应该会想到,一天卖掉近20000份党报,不是什么难事。

  辽宁日报社社长姜凤羽说,“到群众中寻找改革的动力,党报完全可以进报亭、进家庭,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繁华说,“让媒体创新的源泉从群众中来并经受市场考验,方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

  “我的文化我做主!”与辽宁文化体制改革相伴而来的文化新现象里,群众自办文化形式,更将大众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出来。

  沈阳市沈北新区马刚乡农民理论教育说唱团,完全由农民自发组织,他们自己掏钱买乐器,自己编词谱曲,以百姓原创的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农民的幸福生活唱给大家听。

  “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自发成立的文化活动团队及自办文化活动需求十分迫切。”辽宁一位常年研究群众文化的学者说。在大连,农民自办图书室100多个,市民自办业余文化艺术团活跃在589个社区;在鞍山,秧歌队、扇子舞、民乐队等等每个乡镇都有,被称为“一乡一色”;在锦州,3个城区有自发民间艺术团队1000多个……

  在辽宁各地,群众自办文化正成为“时髦”的活动。“源于群众的文化,自然能得到群众的喜爱。”正如这位学者所说,凡是以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都十分高。

  今年6月,海城市将以往举办的民间艺术节更名为群众文化艺术节,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演出,为期3天的演出每天的演出场面都十分火爆,全城男女老少都来到演出现场,争睹群众演员的风采。此次的群众文化艺术节竟有3000多名群众参加了演出。

  “群众演出的节目看似朴实简单,却彰显着文化的强大力量,而很多经典文化的传承就在其中。”海城文化馆馆长陈平告诉记者,就在海城今年举行的群众艺术节上,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非要踩上高跷给大家表演失传已久的高跷绝技“扑蝶”。“群众艺术节的魅力,还在于不用你去请,人人都想上来演。”陈平说。

  去年9月,在辽宁省举行的第八届艺术节上,群众开始替代以往历届艺术节由专业艺术唱主角的局面。在演出形式上,他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实行省城主会场和各市、县区、乡镇活动相结合,进城演出与下乡送戏相结合,剧场演出与广场活动相结合,使得更多的群众在自己的身边看到主角也是群众的演出。历时近1个月的演出活动中,群众文化专场演出占到17天,在350场共1870项县级以上群众文化活动中,近9万名群众亲身参与演出,200多万人次到场欣赏。

  “当群众成为主体,我们看到,群众文化竟能如此地受欢迎。从今年开始,我们将设立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节,把它办成群众主导、全民共享的百姓文化节日。”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珠说。

  文化在基层

  沈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化大连”、鞍山“钢城之春”秧歌赛会、抚顺“读书会”、“铁岭之夏”城乡广场文化活动……一系列基层群众文化品牌已经闪耀在辽沈大地上

  铁岭市按照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部署,整合市、县两级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改造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村入户”工作,农民坐在自家炕头上就能看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的全部内容。

  目前,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达到6209小时,226万农户家庭随时可以通过电视频道畅游文化海洋。

  截至去年年底,辽宁已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作为辽宁省实施的惠民工程,这无疑是辽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东兵说。

  文化惠民才能赢得百姓口碑。

  沈阳市推出的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仅去年就有100万市民接受免费艺术培训,为100万人次市民提供免费高雅艺术演出,成功实现了“让艺术培训回归公益,让高雅的艺术贴近百姓”,此举更是被誉为“最大的艺术惠民工程”。

  大连市举行的“公益文化百村行”、“公益电影进山乡”、“大连文化大讲堂”、“市民艺术素质培训工程”等“打造大连文化”系列惠民活动,将普及高雅艺术的“送文化”与提升市民素养的“种文化”双管齐下,如今成为大连市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政府买单,群众受益。鞍山市每年为专业表演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百日下乡演出活动”。还有丹东市的“五队下乡”、阜新市的“双百工程”等,都让辽宁各地的群众畅快地沐浴在文化的雨露之中。

  从市一级举办的沈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文化大连”、鞍山“钢城之春”秧歌赛会、抚顺“读书会”、“铁岭之夏”城乡广场文化活动,到“一县一品”的朝阳县农村小戏、建平民间剪纸、北票书法艺术、西丰“路程欢歌”,再到乡下的石城镇文学基地、红旗镇故事基地、高坎文艺大联赛、东六镇农民赛歌会等等,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一系列文化品牌开始闪耀在辽沈大地上。

  事业更繁荣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辽宁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有效资源,建设起覆盖全省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没有相当的力度,把群众文化工作抓实做好那是空话。”一位常年工作在基层文化馆的同志这样对记者说,“就拿经费来说,我们事业单位虽不愁开不出工资,可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却少得可怜,很多活动真是没法有效开展。”除此之外,记者了解到,群众文化服务资源设施配置不合理,群众文化形态与现实需求脱节,“小众文化成主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工作机构不健全,均导致群众文化工作难以适应新的需求。

  有一个场景令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江难忘:老百姓在风里雨里扭着秧歌。“哪里有没有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难道我们就忍心把大把的文化经费投放到商业演出上去?”他说。

  围绕群众文化经费保障机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一系列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等方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辽宁省委宣传部下定决心要把群众文化建设扎实做好。

  先说投入。辽宁省投入资金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拿出50亿元建设省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等一批重点群众文化设施。有了省里带头,各地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群众文化建设。去年,铁岭市财政对文化投入达到5798万元,是“十五”末的2.8倍。抚顺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大投入,目前已建成乡镇文化站35个,村文化活动室598个,农家书屋303家,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建设。去年8月,辽宁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群众文化工作,明确提出,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全省上下要把文化工作着力点放到群众文化建设上来,协调各方力量,整合有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建设覆盖全省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群众自主创新的文化,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为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抚顺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国强和铁岭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勇认为,要为群众文化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保障,就必须抓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棚改和旧城区改造工程,抚顺市将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列入其中,建设一批场地开阔、设施配套、环境优雅的社区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目前,抚顺市仅社区(村)级文化广场就有74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12个。铁岭市近年来先后建设了航天博物馆、中国书法博物馆、辽河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受到群众欢迎。

  到2015年,辽宁省将实现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一市三馆两院”(即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剧院、电影院)和“一县两馆”(即图书馆、博物馆),并将根据地域、人口分布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建或改扩建各市图书馆。

  辽宁省通过实施“送戏下乡面对面,辅导培训手拉手”活动,对全省所有基层文化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目前已有1700多名文化馆长和乡镇文化站长进行了培训,未来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对万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工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