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君子庖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陈晞

  我有一个理论:这年景,为何国人在美食上的想象力远超在其他任何领域的成就?直接仰仗于完全形态的市场竞争结果。

  好吃就是好吃,在追求美味的路上,没有“有关部门”的禁令,也不用劳心费神地疏通关系。是否能博得诸位食客老饕在点评网上美言两句,只能像老话说得那样: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得拿得出真凭实学,一切饭桌上见。

  如此欣欣向荣之景自然吸引无数有志青年投奔于此,在“买不起房,我还打不起牙祭啦”的思路下,朋友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吃遍驻京办、横扫沪上名楼的主儿,一个电话过去,告知方位,马上报出附近高中低档餐厅。

  作为有志青年的精神导师,胡子(胡续冬)和阿子这对名校博士,分兼教授、诗人、著名写手多重身份,绝不停留在满足口腹之欲上,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虽然口不尝荼蓼之味,但还得身历农亩之劳,比如你私下问问阿子豆花儿的具体做法,她就会告诫说一定要做好锅盆极难清理的准备,当然这已经是胡子的任务了。

  于是,作为博士里的大厨、大厨里的教授,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下,胡子夫妇修成正果,写出《胡吃乱想》和《灶下书》两部著作。之后,他们便收到了《四川烹饪》杂志的约稿邀请,胡子不淡定了,在网上昭告天下,称“比学术刊物中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捞钱刊物中的千字千元还要伟岸!这无疑是我们被约稿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明代秀才李渔,清后无意仕进,退而写《闲情偶寄》,其境界也不过尔尔吧。

  登录文艺青年集中的豆瓣网,翻到《胡吃乱想》和《灶下书》的页面,历来喜欢跟文艺作品找茬的文艺青年们在此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打分出奇的高!赶紧再往下看评论,原来都是在胡子夫妇的小家中尝过原版小灶的主儿,不是胡子的学生,就是要去胡子的课上蹭课听的学生。一定是吃人嘴短,再加上崇拜小心理作祟!蒙蔽双眼的不止有爱情,还有美食。

  由于暂无幸光临北大蔚秀园那套42平方米的两居室,我才能心平气和地坐在电脑前,为这两本美食著作码字。所以我第一眼就看穿了这两本书名中暗藏的中心词:前者是“吃”,后者是“灶”。说白了,一个是吃饭的,一个是做饭的,家庭分工一目了然。

  诗人和专栏作家有个通病,写作爱天马行空,话说糙点,就是“野”。作为身兼这二职者,胡子理所当然地继续在书中寻他的“野路子”,仗着自己当年满世界跑的经历,一会儿讲在美国吃薯片看包装上的连载小说、逛爱荷华州的农民市场,一会儿又在我国西南一带转悠,在贵阳参观蛊惑核桃糖、在云南偶遇崎岖嶙峋的番荔枝,当然,作为一个重庆人,必须得扯上一段川菜,让你看得满嘴起泡才是。

  记者和专栏作家也有个共同点,会写命题作文。同样身兼二职的阿子,在书中就庖厨中的每一或深刻或微小的命题娓娓道来,夹叙夹议,史今穿梭,让我这种厨房白痴豁然领略了这一方天地的瑰丽。臼与杵、砂锅、砧板,每一样貌似灰不溜秋的厨房用品在阿子的眼中都有美学上的意义。就拿锅铲右下角卷起的小窝儿来说,在阿子的眼中,这个锅铲最经常与锅碰撞的部分记录着千百次的翻炒腾挪,是每把驰骋汤锅油海的锅铲都应有的独特弧度。比如那个小窝儿可以像倒钩一样,稳稳地固定住要翻面的鸡蛋。

  如果硬要拿出某一篇将二人横向对比,我觉得写汤圆这个主题的特别合适。胡子借爱妻“厨青”(类比文青)之名,决定下厨做“掐掐汤圆”,这种汤圆“就像撒石灰一样,虽然稀松平常,但也借着韦小宝载入了光辉的武侠史册”、“根本不需要汤圆心子”、“动作要领只得一个‘掐’而没有‘包’、‘捏’等动作”,堪称“速成甜品类前三名”。而阿子的《汤圆记》先是普及“元宵是摇出来的,而汤圆是搓出来的”,然后嘱咐“包汤圆的时候,要用与体温相近的温水”,并在讨论元宵和汤圆孰更美味时搬出康德的“趣味无争辩”,当真是哲学系毕业的金牛座职业家庭主妇。

  这一野一淑间,一个家庭的温馨房事(厨房之事)跃然呈现。《礼记》云“君子远庖厨”,这两位宅居高校的文化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隐隐于酱醋油盐之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