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信海光:成品油调价可向何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0:17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信海光

  7月下旬以来国际油价一度惨跌20%以上,但中石油、中石化的油价却始终保持坚挺。面对公众对国内油价“涨快跌慢”的质疑,中石化8月15日表示,这主要是定价机制方面的问题。

  所谓定价机制,就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在国内,提到国际油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纽约油价,但现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参考的却不是纽约油价,而是布伦特、辛塔以及迪拜三地原油均价,但这三地市场的“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却并不透明,难怪有专家认为其是“别人永远不知道的神秘算法”。

  根据现有定价机制,在特定条件下,有关部门“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一个“可”字既说明有关部门,根据国内经济形势,他们可涨价,也可降价,关键就看他们站在哪一方,是站在石化双雄等成品油垄断企业一方,还是站在公众民意一方。

  从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过快,发改委马不停蹄地约谈了不少有可能涨价的企业,甚至开出了罚单。而对于遏制通胀来说,降低成品油价格的效果将远远大于降低洗发水的价格,更何况油价本来就是政府而非市场说了算,发改委何不灵活运用降价权,变“涨快跌慢”为“跌快涨慢”?

  成品油降价当然会损害中石化、中石油等垄断国企的利益,但国企的根本利益在理论上应该与全体人民一致。尽管中国目前有55%的石油依赖进口,但还有45%是在国内开采,垄断巨头们开采这些国有资源的成本当然远远低于120美元每桶的国际油价,这使它们还有相当大的余地承受国际油价变动,在通胀压力巨大的艰难时期,石化双雄与群众共赴时艰,多承担一点社会责任,多亏损几次又有何妨?

  事实上,作为国企,石化双雄在市场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完全应该主动降价,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只是限制其涨价,而没有限制其降价。但这种情况却基本上从未发生,最近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跌,中石化香港油站在8月10日就下调了当地汽油、柴油价格,但在内地却坚决不降价,其理由就是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在。

  归根结底,所谓成品油定价机制应以国计民生利益为导向,油价之“可”涨“可”降,应以利国利民为原则。老百姓也并非蛮不讲理之辈,以往国际市场油价高涨,国内成品油价随之调整,人们也往往能够默然接受。但现在情况却是,“定价机制”不但未成为维护老百姓合理利益的工具,反而成为石化巨头维持高油价的挡箭牌,这样的定价机制,是不是应该进行一番深刻检讨呢?

  作者系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http://blog.sina.com.cn/gooooo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