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乡村孩子的美丽水结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1:2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
让水“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水结晶就美丽工整,听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字让水“看”,“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
这是日本I.H.M综合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的研究成果,他曾用10年时间研究拍摄了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并最终集结出版《水知道答案》。
原来,美与丑、爱与恨,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一滴水。那么,对依河而居的孩子而言,如果能更多地吸收到外部良性的、正向的信息,数年后,该会绽放怎样美丽而耀眼的光亮?
7月末的上海,一个特殊的课堂。学生是50名来自宁夏、甘肃、四川的乡村教师,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河流·孩子”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培训班的学员。“河流·孩子”项目选择了乡村教师为突破口,希望他们能够带动、影响更多的孩子。
你会用右手吗?
这是30多岁的藏族汉子扎西才让第一次和老外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之后,扎西才让冲到外教身边,问了一个纠结自己很久的问题:你为什么一直用左手写字?你会用右手吗?
在课堂上,外教一直用左手写字,这让扎西才让觉得奇怪,因为中国人很少会用左手写字。外教笑笑,告诉扎西才让,自己不会用右手,以前父母也会强迫孩子用右手,但是后来就遵从孩子的天性,所以自己就一直用左手了。
扎西才让,甘肃省夏河县牙利吉乡尼玛龙小学的教师,已经做了20年民办老师,工资从46元/月涨到现在的550元/月,但爱玩爱唱的天性不变。“我就是想多沟通,多学习,从未想过别人会觉得你这人是傻子,可笑。”
给50名乡村教师上课的,是来自英语培训机构、专业科普教育机构、乡土教材开发机构等的专家。授课内容纷繁多样,有素质教育和课改,有拓展游戏,有科普教育,还有课堂教学技巧、教师演讲技巧等等。
从2008年~2010年,“河流·孩子”走过怒江、金沙江和黄河流域,为云南泸水县、四川美姑县和宁夏泾源县援建了三所“添富小学”,让孩子们坐在了他们在书中才读到过的“窗明几净”的教室,他们终于告别了“飞索求学”的危险,告别了翻山越岭的疲惫,告别了四处求学的奔波。
今年7月,“河流·孩子”来到了大夏河畔的甘肃省夏河县牙利吉乡尼玛龙小学,明年8月,在现在破旧的尼玛龙小学旧址,将会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添富小学”。与此同时,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培训班也到了第四期,此前援建地区的部分乡村教师,也汇聚到了上海。
这些老师,将会成为孩子们的眼睛,代替孩子来感受都市的繁华和不同的生活状态。从此,那群从未走出大山和草原的藏族、彝族、回族孩子们,就和遥远的上海,有了关联。
打开自己, 给孩子展示机会
在课堂上,50位乡村教师非常活跃,他们渴望开阔自己的视野,学到更多知识,以便回去后能更好地教孩子们上课。几天培训下来,他们也各有收获。
扎西才让要负责低年级儿童课程的设置。他说自己回去之后要大量开发一些给孩子的游戏课程,“游戏不需要多少钱,拿起小石头、棍子就行,这些器具,还有游戏的地方,我们到处都有,可比上海宽敞多了。”
牙利吉尼玛龙小学的汉语文老师马惠珍对着记者,举起自己的右臂,随着依次上升的手臂高度,大声说出“大——家——好”,这是亿人星教育集团总经理李易真教老师们上课时打开自己的一个方法。马惠珍说,自己对此印象极为深刻。
在培训结束后的调查问卷上,一个老师说,自己最大的启发是: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尽量像培训讲师说的那样,不要做个无形的杀人犯,不要过多责骂学生,不要给学生一个很固定的方法,否则学生就很难走出老师画的那个圈。
这位老师还说,自己小时候也爱表现,很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但是自己的老师从来不给自己这个机会,久而久之自己也不再爱展示自己,也许这是老师在无意中忽略学生的需求而导致的,所以自己做了老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避免。
有别于其他的教师培训,“河流·孩子”的乡村教师培训课程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开拓教师视野为目标,鼓励学员思考和互动。一周的课程,没有出现传统培训中讲师一言堂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学员间热烈的分组讨论以及学员和培训师之间毫无拘束的互动交流。
项目组成员告诉记者,大多数西部乡村教师的学历最高只有大专水平,他们在教学技能上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老师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接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机会不多,能够得到的进修、培训机会很少;对于这些前沿的教育形式兴趣浓厚,也颇受启发。现在,能够呈现出这样的培训效果,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这种体验式教学是项目组和讲师沟通后精心设计的,“河流·孩子”的教师培训课程不仅提供前沿的课程内容,培训的本身也是课程内容的实践。更重要的是,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学员们就更容易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育中。
培训开班前一个月,“河流·孩子”项目组就开始收集西部老师的培训需求,然后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在课程编排中,项目组会再一次征求乡村教师的意见,这样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艰难的乡村教学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农民”、“秋天”等9个词并注音,让学生抄写3遍,一位学生领读3遍,教师领读3遍,老师选取其中3个词造句后领读。最后,教师让另一学生领读3遍。这样,一节课就算上完了。
这是甘肃会宁县一个教学点的一年级语文课,听完,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时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嘉毅和课题组成员们瞠目结舌。
《现代教育报》2008年的一篇报道中,王嘉毅介绍了自己在甘肃做的一项“甘肃地区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的课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甘肃贫困农村的教师状况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课题组在甘肃的会宁县、东乡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静宁县、秦安县、通渭县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调查了9649名农村教师。
结果发现,教师总体以中师学历最多,占教师总数的43.4%,居第二位的是大专,比例为27.6%,高中学历的占23.2%,还有3.1%教师是初中学历,1%的教师是小学学历,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1.7%。和东部地区及城市相比,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补充和质量提高的双重任务。
贡保才让是夏河县牙利吉寄宿制小学五年级的一名汉语文老师,因为学校里没有体育、音乐、美术专业教师,他同时还兼任四年级的音乐老师。他说,音乐课也很随意,就是教孩子们唱自己会唱的那些歌。“学校乐器很少,有几个电子琴,但我不会弹。五线谱我也不教,因为不会。”说完,贡保才让还自我解嘲地笑了笑,“就说我不是专业的嘛。”
贡保才让当年在位于合作市的甘肃民族师范学校读大学,合作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距离尼玛龙大约1小时车程。但就这一小时车程,分割了城市生活和牧区生活。贡保才让在合作市时天天上网,自称是个网虫,但回到牙利吉寄宿制小学当老师后才发现,不能上网。
贡保才让告诉记者,当地学习汉语文,除了教材之外,就只有一个“同步练习”,其他的学习材料什么都没有。新华书店里卖的也只有普通类的辅助材料,没有民族类的。只依靠课本,开展教学也很困难。
在他看来,几天培训中老师展示给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当地的教学方法有质的区别。“我们游戏很少,课堂上很严肃,一问问题,孩子们头就低下了,因为汉语不好,不会表达。所以老师也不知道孩子们懂还是不懂。”贡保才让说,培训时的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老师们还需要时间去慢慢体会和适应,因为这种改变是根本性的。
“爱能改变”,这既是“河流·孩子”的口号,也是项目正一步步实现的目标。四年以来,参加“河流·孩子”项目培训的教师超过200人。项目组成员说,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平安寨添富小学是项目援建的第一所学校。4年来,“河流·孩子”项目分阶段、持续地对老师们进行系统性培训,学校面貌发生了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改变。老师的素质和视野得到了扩展,教学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突破,教学质量已迈入全乡前列,成为典型的示范性学校,成为当地家长和学生引以为豪、争先恐后报名的学校。而且,在项目的带动下,学校所在的平安寨地区已然形成良好的求学风气,当地的基础教育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
像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一样,“河流·孩子”也正在进行一种尝试:给每位老师、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贴上“爱”的印记,接近爱、接触爱、感受爱,让他们的生活和内心都像水分子一样凝结出美丽的结晶,在他们的脸上,绽放出世间最美的笑容。这就是“爱能改变”的力量!摄影记者/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