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促进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4 01:2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农村学子难入名校,是这几天舆论热议的话题。其实,这也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因为一些新发生的事实,再一次强化了人们过往的印象。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之下,这样的议题,很容易增添几分民众的焦虑感。

  农村学子难入名校,大致分为两类问题。一类是保送生名额往往被城市学生“垄断”——如有消息称,在河南有62名考生被保送到清华、北大,但其中没有一人来自县级和乡镇中学;另一类是参加高考的考生中,考入名校的农村学生比例也越来越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先前的三成已落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日前刚出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朱善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为人所熟悉。他说,“令人担心的不是房子差距的拉大,可怕的是教育质量差距拉大”。透过农村学子难入名校这个现象,人们可以清晰看到,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中。而保送生名额往往被城市学生垄断,这当中也不能排除一些腐败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城乡教育差距是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差距在教育问题上的体现。鉴于城乡差距的存在是较长时间内的一个客观现实,因此,指望城乡教育差距的迅速消弭,并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社会上在不断呼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但缺少特别明显进步的原因所在。常识告诉人们,收入差距较大的两个城乡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条件从起点上就已经拉开。如果不是天资有较大差异的话,农村孩子受教育水平逊色于城市孩子,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毋庸置疑,追求教育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道德理想。两千多年前,孔子即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不分阶层,民众均有受教育的权利。捷克大教育家夸美妞斯亦曾希望,“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这些思想者的话语中,都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教育问题不应成为个人发展的“绊脚石”。得到必要的教育,既可以提升个人,亦能够增进社会进步。

  很明显,教育机会与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近些年来,教育机会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如一个国家的财富“蛋糕”一样,总量增长并不意味着分配的公平。“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现状,固然比以前没学上的时候进步了许多,但鉴于教育机会的不能公平获取,刻苦学习的寒门少年大多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从概率上看,因为教育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发展空间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事实上,所谓打通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通道,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借助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教育的公平,是实现一个社会的公民能够良性流动的必要前提。如果缺少教育的公平,个体命运的改变将因此变得更为艰难,阶层的固化现象也或将显得更为明显。

  当然,要认识到,教育机会的公平不等于教育平均主义。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实现教育机会的绝对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改善教育公平问题就不能有所作为。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的理念已经明确,坚持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也为主事者所重视,这都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手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路径。

  同时,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应继续深化。针对经济落后、竞争激烈的人口大省,国家应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得教育资源有所倾斜。另外,避免优质教育资源过多地向富人阶层倾斜,是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打击教育腐败、纠正教育界的乱象,亦是追求实现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