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铁概念股被撞得满目疮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4 04:17 来源: 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昨日是“7·23”动车重大事故满月之日,对于遇难者的赔付已近尾声,但在A股市场上的余波却仍在发酵。一个月来资本市场的“高铁神话”顷刻破碎,高铁龙头晋亿实业一个月来已经深跌30.95%,即使是南北车和中国中铁这样的大盘蓝筹股也重挫两成以上。

  中国铁路的调整序幕或许才刚刚开始。铁道部的资金趋紧,使八成高铁概念股的应收账款激增;政策变动导致的铁路系统发展规划调整,也将使上下游公司不得不黯然放慢脚步,而其高毛利时代或将就此终结。

  高铁板块满目疮痍

  在市场呈现普涨格局的情势下,昨日高铁板块37只上市交易股36只收红,高铁板块指数大涨2.50%,在概念板块中仅次于S板、物联网,名列第三。这是自“7·23”高铁重大事故发生以来,高铁概念股首次出现了集体反弹。

  “7·23”动车追尾事故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在一个月中持续发酵。在这一个月里,沪综指下跌了7.82%,而同期高铁概念股的跌幅却远超于此,20余只高铁概念股的跌幅全在10%以上,整个高铁板块可谓是满目疮痍。曾经在A股市场叱咤风云的高铁龙头股晋亿实业,一个月来已经深跌30.95%,本周一更创下了今年以来的盘中最低价12.32元,以年内高点31.86元计算,晋亿实业已经跌去了股价的六成多。更触目惊心的是,中国中铁、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三巨头的跌幅紧随其后,分别下跌了28.86%、24.44%和22.79%,大盘蓝筹如此惨跌,即使是在A股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与此同时,此前受到资金热捧的情况也开始生变。虽然从中报中暂时未见机构离场迹象,但一个月来机构抛售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翻看这段时间高铁概念股的买卖龙虎榜上,可见机构频繁出现在卖出席位上,而在买入方却鲜见踪影。如7月25日时代新材的交易席位中,卖出方有三家机构,卖出额达1.29亿元,占当日成交总额的近三成。如此集中的卖出自然将股价砸在跌停板上,此后时代新材拉出五连阴,机构抛售的余波迟迟未平。晋亿实业和晋西车轴也没能逃脱机构跑路的命运,7月25日晋亿实业被机构653万元砸盘封在跌停板上;7月26日,晋西车轴卖出方第一名同样是机构席位,其1836万元的卖出量占当天交易额的17%,也让该股当日保持一字跌停直到收盘。

  相关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激增

  资本市场的“高铁神话”顷刻破碎,而中国铁路的调整序幕或许才刚刚开始。截至目前,逾八成高铁概念上市公司已发布半年报,大多数公司交出了一份还算靓丽的中报。然而,由于其最主要客户铁道部的资金趋紧,大多数公司相当一部分收入没有转化为现金流,而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计入报表,导致流动性压力骤增。

  8月6日,中国南车率先公布中报,同比大增85.08%的净利润延续了高增长势头。然而公司应收账款却从去年底的112亿元增加到266亿元,短短半年内增长了154.47亿元,138.17%的增幅达到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占过去12个月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已经超过35%,同样也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中国南车表示,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主要客户迟滞支付货款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不仅仅是南车这类铁路龙头股受到影响,铁路设备提供商以及相关基建商,普遍都存在应收账款金额过大的尴尬。南方汇通应收账款从去年底的2.11亿元增至3.44亿元,是同期净利润的16倍多。公告显示,南方汇通对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的应收款项约为2.15亿元,在非关联方应收账款中占比约60%;公司还对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的应收账款进行了645.56万元的坏账准备金额。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已有28家高铁概念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占比近八成。这些公司应收账款总额从去年底的319.76亿元,上涨到如今的511.91亿元,半年内大增了60.09%。从应收账款金额来看,中国南车以266.26亿元居首,中铁二局等8家公司都在十亿元以上;对比去年年底数据来看,27家公司应收账款半年内激增,时代新材、中国南车、晋西车轴、世纪瑞尔等4家公司更是环比大增1倍以上。

  市场分析认为,铁道部今年以来资金紧张、融资成本上升,为缓解压力,铁道部适度放缓了货款支付的速度,延长了付款周期,这是上述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高于往年的主要原因。辉煌科技在中报中也坦陈,由于各大银行紧缩银根,各个项目的业主贷款非常困难,项目资金非常紧张,使公司回款难度加大,将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加大。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在日前发布的一份评级报告中表示,铁道部在结算方式、支付比例等方面的政策变化,都将给相关公司带来一定的流动性压力。

  高铁股高毛利时代或将终结

  当资金流动性受到压制的时候,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铁“减速”却让上市公司的融资之路受阻,中国中铁近日宣布放弃62亿元增发计划,中国南车将审议A股再融资方案的时间延至9月29日,而中国北车也在早前缩减了定增额度。

  虽然公布调整方案的仅有上述三家公司,但其“余波”可能将辐射到整个铁路相关企业。辉煌科技近日在其中报中透露,铁道部已明确不再牵头融资,并要求由各个铁路局、客专公司和指挥部自行融资。市场分析认为,这预示着铁路融资机制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对铁路设备供应商的影响则是现金流的紧张。没有“老大”牵头,在调控紧缩的背景下,一些公司的融资很可能将更加困难。

  实际上,目前很多高铁概念股中报里的现金流已经开始大减。wind资讯显示,28家高铁概念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9.84亿元,而去年同期则是4.01亿元,同比大减23.4倍。其中中国南车的经营现金流量赤字暴增1380%,从2010年同期的-5.2亿元增加到-76.98亿元。

  然而,高铁概念股中报中呈现出的隐患并不仅仅是在坏账风险和流动性压力上,政策变动导致的铁路系统市场发展规划调整,已经在报告期内对公司有所影响。中国南车旗下的铁路设备企业南方汇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4%,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新造货车业务营业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同比下降10.61%;特锐德中报显示,公司铁路系统方面营业收入为1.05亿元,较同期略降4.15%,原因是“报告期内所获铁路市场订单同比减少,订单交付下降所致”;而晋亿实业今年上半年的高铁扣配件营业收入仅4.85亿元,同比下降了7.29%。

  对此,有媒体援引某涉足高铁的央企负责人士之言称,早在2月有关高铁行业的相关基建招标工作就已暂停,“近半年时间,没有一家企业获得有关高铁基建设施的新增承包合同”。虽然“7·23事故”与车辆设备制造商没有直接关系,但申银万国却认为,高铁设备商所承受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如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车辆设备的设计制造存在安全隐患,则将对高铁设备商中长期收入预期与盈利能力预期造成重大影响;如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出在诸多系统的地面设备,则对高铁设备商中长期影响偏小,但预期将会影响铁道部设备招标进度,进一步影响高铁设备商的收入结算进度。

  目前,海通证券已经下调了中国北车今明两年的业绩。中信证券分析师张宏波则表示,就连作为行业龙头的中国北车业绩增速都被机构下调,那么整个高铁相关产业链上的公司,今年的业绩或都将受到一定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个月的深跌之后,许多与高铁无直接关系的个股也遭到杀跌,不少机构认为,当市场恢复冷静后,这些个股或带来不错的建仓机会。wind资讯专题报告就认为,远望谷、博深工具、天马股份、搏云新材、长园集团、航天机电、马钢股份虽然具有高铁概念,但产品或在研制或无量产,因此在本轮下跌中有被错杀嫌疑。

  相关阅读:

  建行收回支行铁路贷款审批权 提高铁路贷款利率

  高铁概念股被撞得满目疮痍

  2015年从武汉坐高铁至香港5小时到达

  法国高铁将参加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招标

  大运会已闭幕广深高铁大礼失约

  一根车轴牵出谜一样的高铁供应商

  高铁板块上扬 呈现普涨格局

  高铁板块上扬 呈现普涨格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