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要迷信“凯恩斯主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4 09: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不要迷信“凯恩斯主义”

  (漫画:吴名遂)

  美国人相信借债就可以借出一片繁荣,而且这个繁荣是可以持续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上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没有免费午餐。借债总是要还的。

  全球经济最近不平静——随着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看淡,美股领跌,全球股市展开一场暴跌;欧美等国家纷纷陷入国家债务危机的边缘,美国债务评级被标普下调,欧洲债务危机波及到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市场似乎从中嗅到了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味道,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越来越深。

  上周日,在由三联书店举办的许小年新书发布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指出,全球经济危机从未远去,而美联储的滥发货币正是危机的源头,不要再迷信倡导大政府政策的“凯恩斯主义”。

  政府救市后遗症

  

  “其实并不存在‘二次探底’之说,因为全球经济根本就没有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许小年说,去年下半年以及今年上半年,欧美等国的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的兆头,各种指标也开始好转。这时,很多人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走出危机的阴影。但他们欢呼得太早了,任何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来说只是一剂强心针,经济危机从未远去。

  对欧美国家现在暴露出的债务问题,许小年认为,这也与金融危机有关。在危机中,欧美国家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企业面临倒闭风险,由于这些机构与企业切实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以致达到“大而不能倒”的程度,国家不得不出手救助。以美国为例,“两房”、AIG和通用汽车等,都得到过政府的资金援助。再加上为了刺激经济,欧美等国政府都推出过多轮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欧美国家在危机前就靠借债度日,危机中又产生如此巨大的开销,如今自然都债台高筑。如美国债务占GDP高达100%,赤字占GDP高达11%,而这两项指标的国际警戒线分别为60%与3%。“债务从来都没有减少,现在只是把私人部门的负债背到了政府身上。”

  “像美国雷曼兄弟倒闭时引发的全球性大恐慌,现在不会再出现,但全球经济要走过一段艰难的复苏之路。”许小年说,全球经济复苏要到“去杠杆化”基本完成以后,而“去杠杆化”的步伐决定了经济复苏的快慢。

  所谓“杠杆化”,指的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而“去杠杆化”,就是降低负债的过程,逐渐把借债还上。

  如今,全球经济都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他指出,从民间来看,其重要指标就是家庭储蓄率,美国家庭储蓄率已经从危机前的0%反弹到6%-7%,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美国家庭的负债表才能恢复平衡。从金融机构看,现在很多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爆出裁员的新闻,如汇丰银行已经裁员1万,美洲银行首轮裁员3500人等,这是“去杠杆化”的过程。因为危机前,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如今开始向正常回归,预计裁员还会持续,直至金融机构的负债表恢复平衡。再从政府看,政府债务是最难解决的部分。很难说得到彻底解决,但起码有一定程度缓解之后,全球经济才算得上恢复。

  凯恩斯主义失灵

  

  尽管危机尚未远去,人们已经开始反思这场危机的根源。面对政府在危机中奋力救市以及努力削减财政赤字的表现,如今全球政治界与学界,正掀起一股凯恩斯主义的回潮。很多人认为自由主义崇尚的市场调控失灵,对凯恩斯主义推崇的“大政府”政策赞许有加。

  事实真是这样吗?对政策手段的正本清源,也许不能完全阻止我们步入下一场危机,但至少可以避免我们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也是许小年在新书《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中想说明的问题。在讲座现场,许小年反复强调,这次危机的起因并不是市场失灵,反而是凯恩斯推崇的政府的失灵。言下之意是,千万不要迷信凯恩斯主义。

  追根溯源,许小年指出,美联储对这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当时的战后最低水平,并保持低利率达两年多之久。房地产市场因此出现了明显的泡沫,泡沫于2007年达到顶点。从2004年中起,美联储进入了加息周期,贷款利率随着基准利率节节升高。高利率增加了贷款偿还成本,最为脆弱的次级按揭市场首先拉响了警报,逾期和违约率的上升引发以次按为基础的债券价格下跌,从而吹破了资产泡沫。“如果追究罪责,美联储是首犯,华尔街充其量只是一个从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扭曲了金融市场中的最重要价格——利率,在错误的价格信号指导下,家庭过度负债,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行,金融创新过度。”

  “那些迷信凯恩斯主义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并欢呼是美联储防止了另一场19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那么好吧,1930年那场危机又是谁造成的呢?”许小年说,其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中,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1930年代“大萧条”的重要原因正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纽约股市1929年崩盘后,市场上流动性奇缺,此时美联储不但没有增加货币供应,反而收缩广义货币达三分之一。周转发生困难的银行大批倒闭,一次股市的调整于是演变为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所做的努力的确有效缓解了危机。但是,退一步讲,就算美联储扑灭了一场世纪之火,我们仍不能因其今日的‘救火’之功,宽恕它昨日的‘纵火’之罪。”许小年说。

  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引发赞赏甚至追捧,还因为它迎合政府和民众的心理。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赤字与借债都没有关系。许小年说,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靠借债来维持经济繁荣的。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相信借债就可以借出一片繁荣,而且这个繁荣是可以持续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上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没有免费午餐。借债总是要还的。凯恩斯主义害人的地方,就是它试图使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免费午餐。但是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免费午餐。

  限制货币发行

  

  迷信凯恩斯主义的美联储滥发货币以及实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今天还未结束的金融危机,中国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呢?

  许小年一针见血指出,限制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实践证明,若想用货币政策削平经济周期的波峰和波谷,央行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技巧。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调整需要时间,货币政策从执行到发挥作用,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央行必须事先准确预测经济的运行,在恰当的时点上、以恰当的力度和恰当的工具操作货币政策,方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如果在时点、力度和工具上出现哪怕是很小的差错,调控的结果和初衷可能大相径庭,甚至适得其反。”

  遗憾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美联储在金融系统崩溃的危险过去之后,幻想用增发货币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当利率已无法再降时,美联储就继续投放货币。而当企业和家庭的财务结构调整尚未完成时,实体经济缺少投资机会,除了制造资产泡沫,多余流动性再无其他作用。

  其实,货币供应有其固定规则。许小年说,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增长只要跟上财富创造的速度,即跟上GDP的增长。应该用立法的方式来制约中央银行,防止它滥发货币。

  许小年认为,现在中国面临着要管住货币发行的问题。“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增加27%,但GDP增加为10%左右;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的增长又是20%,但GDP增加还不到10%。如果还这样超发下去,其后果可能是恶性通胀,乃至政府债务危机。”

  今年上半年,央行多次以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方式收紧流动性。许小年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他预计下半年乃至明年,宏观政策环境会继续偏紧。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